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摘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父母长辈过渡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从而导致幼儿的独立性减弱。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家长应耐心指导孩子,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家长应归还孩子独立抉择的机会;第三,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独立性。
首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国外有一个4岁的孩子,面对突然晕倒的妈妈,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打电话求救,把门打开让营救人员进入,正因为抢救及时母亲获救了。”这是国外家庭教育中培养的孩子,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在我们的家庭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不是也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我想大多数人会说:“孩子那么小,哪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正是因为我们的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去做,而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此导致我们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说我还小,我不会做,反正还有我爸妈呢!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而依赖性越来越强。那在家庭中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能够使他们像国外这个孩子一样拥有独立性呢?本文对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独立性提出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幼儿独立性内涵
独立性是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需要外界环境的干扰或帮忙,自己独立完成。而幼儿的独立性是指在幼儿生长到一定阶段,儿童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独立的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同时也包括幼儿独立思考不轻易依赖成人;独立探究善于和喜欢积极思考问题;独立创造敢于大胆想象尝试的过程。而幼儿产生独立性表现在:第一,在心理上,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和决定表现出反抗;第二,在语言上,孩子开始说,“我自己吃,我自己睡”等话语。
二、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一)独立性是时代对儿童素质的要求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者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本身就有巨大发展的潜力,家长就应当尊重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给孩子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将会发挥出惊人的潜力。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中,也针对这个变换万千的世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而这四个支柱中,任何一个支柱都体现主体的独立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独立性的培养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
目前在很多的西方国家他们都很重视独立性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幼儿教育,从一岁起就开始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以此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来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到年满十八岁后的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而这一切的现象在我们中国是很少能够见到的,现在的中国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与美国相比之下,我们一岁的孩子还在父母的紧紧的怀抱中,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得到任何的自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家人眼中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年满十八岁后的孩子仍然还是依靠父母来生活。我们会经常羡慕别的国家的孩子能够有独立自理能力,其实不必羡慕,因为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我们从此刻就开始重视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我们的孩子也能做到。
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提倡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要想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够拥有四岁就能从容不迫的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生存在这个竞争激励社会,我们就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应该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让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抉择、独立生存的意志。
(二)独立性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1到3岁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在这个时期幼儿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想要脱离家长的约束,自己去从事一些想要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独立行走,拿自己想要的玩具,自己使用工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因此在这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幼儿心理需要正确的鼓励引导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即满足了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才能在长大了照顾好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才能帮助他人,更好的服务社会。
而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幼儿期也是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的时期,但从意志品质形成的个别差异角度看,幼儿末期儿童意志行动独立性品质形成与否、独立性程度的高低,还依赖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因此,成人的教育是至关重要,在家庭中,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安全自由的环境,引导幼儿自己提出行动,再鼓励孩子们自己选择行动的方法,只有这样幼儿的独立性才能迅速的形成并且得以提高。
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我们应该把握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使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独立性的策略
(一)家长应做到耐心指导,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逐渐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使用勺子吃饭为例,开始时儿童把盛有食物的勺子斜着往嘴边送,还没送到嘴边食物都翻撒掉了,以后儿童慢慢地学会拿着勺子的柄,盛满食物以后,平端起来,达到嘴的高度,才向嘴里送。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后,学会了使用勺子吃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会觉得孩子乱动,不听话,爱捣乱,可能会严厉的批评孩子不对。可父母们却忽视了,爱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骨骼发展的需要,因此,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生理发展,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而不让孩子去做,应当不断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学会耐心指导,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的孩子继续去做,这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就应该对孩子的进行不断的鼓励。让孩子学习自己擦鼻涕、洗手、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无形中让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得以提高。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成果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吃饭,自己入厕,自己整理衣服等,孩子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遇到失败,在这时,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鼓励的话,或者是身体上的亲密动作,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并同时和孩子一起完成孩子要做的事,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二)归还孩子自我抉择、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看乐乐的爸爸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乐乐和童童在争抢玩具中而打架了。他向爸爸寻求帮助。爸爸对他说:“你和童童是好朋友,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你们自己去解决好吗?爸爸相信你能行。”乐乐说:“我能给我点建议吗?”爸爸还是说“孩子你能行的!”。第二天,乐乐见到童童后把玩具主动让出给童童玩,两个人又重新和好了。
第二个案例,我们经常会提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当孩子跌倒时,父母和家中的老人全部跑过去扶起孩子,并互相责怪对方没有照顾好孩子。难道孩子跌倒了真的爬不起来吗?我想,经过孩子自己的努力,他肯定会爬起来的。
两个案例相比,我们知道乐乐已经学会独立抉择,而这个机会是爸爸归还给他的;同时我们也知道案例中这个家中的小皇帝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然而他自己并没有抉择的机会就被父母扶了起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发问,“是谁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抉择的机会?”我想说正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恰巧剥夺孩子独立发展的机会。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因此,当孩子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时,这都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在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父母不要插手孩子的事情,要把抉择和判断还给孩子。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在家长制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思维单板,没有主见,还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这就使幼儿缺失了独立思考,自我能力的发展的机会。相反,在民主的家庭中孩子表现出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不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经常去引导孩子去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可以使用如:“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吗?”等引导词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三)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接触的环境是家庭,而0到3岁的孩子思维还是直观行动思维,喜欢模仿也是孩子的天性,而在这一时期,孩子会把父母当作榜样来模仿。在公益广告中,我们看到妈妈为自己的妈妈端上洗脚水,被年幼的孩子看见了,他也为自己的妈妈端来了洗脚水,妈妈洗脚这个短暂的广告感动了许多人,同时也向我们证实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应当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在相处期间,父母应当克服自己在遇到事情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的性情。父母应该尽量做到做事不依赖别人,做事情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良好的自理生活习惯,从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和孩子交往中,父母都应该时刻注意到自己的形象,展现出自己的独立和自主,这些都会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不完善,骨骼的发展都是完善的。比如: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时,身体的各部分不能配合协调,很容易摔倒。而幼儿又是一个活泼爱动,好奇心强的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但他们又不愿意受到大人的保护,所以一旦受到伤害也会很严重。对于这一切父母会对幼儿的进行过度的保护帮助或者是去指责孩子的好动,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自由,指责孩子会让幼儿失去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并且变的胆小,这两种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性的健康发展。正确的做法则是:首先,要保证孩子所活动的地方安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儿童的安全知识如看动画片,讲故事,图片教育等方法;最后,在孩子的实际活动中,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的,什么会受到伤害,怎样避免和保护,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独立性
有一个三岁半孩子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独立性特别差,什么也不会做,连吃饭都得让我们喂着吃,可我孩子的老师却说,我儿子特别棒!孩子自己会收拾玩具,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我以为是老师在鼓励我的孩子,可经我证实孩子在幼儿园真的会做这些,可为什么在家却不会做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告诉家长,孩子在家不愿意去做,主要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我们家长一天都没见到孩子,等放学接孩子时,会对孩子百倍关心,孩子说抱着走,有时家长会要求让孩子自己走,可孩子一哭闹,家长们就心软把孩子抱起来,从而孩子就开始产生依赖性,自己不愿去做自己会做的事情了。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我们家长没有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在此给予家长一些建议:第一,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园一日流程,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的,如鼓励并要求幼儿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等。第二,家长应积极去参加幼儿家长会和有关家庭的讲座,不能因自己工作忙,而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取而代之。第三,家长也应该认真填好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家表现和培养孩子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
四、结语
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取决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父母应当耐心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独立的习惯,给孩子自己去尝试的机会,为幼儿创造独立发展的空间。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小培养我们的孩子学会独立的生活吧!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