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聚焦资源>详细内容

幼儿园"做中学"优秀案例《瓶子潜水艇》(大班)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4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设计思路:

 

阳光明媚的午后,孩子们围在一起看书,书中说到了潜水艇,我就和孩子一起谈论了有关潜水艇的话题,小朋友都很感兴趣,纷纷告诉我在电视里见过潜水艇,这时有个小朋友问:“老师,潜水艇为什么可以沉入水中?又可以浮起来?”为了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让孩子了解潜水艇下沉和上浮的原理,我先进行了尝试实验,在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数量的玻璃珠子,放入水盆中,能控制瓶子在水中的位置,瓶中珠子装少(或不装),瓶子能浮着,装多(或装满)瓶子能沉入水中。根据这个实验,我制作了潜水艇沉浮的课件,设计了这次科学实验活动,让孩子在实验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潜水艇沉浮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实验中,探索潜水艇沉浮的简单原理。

 

2、能合作实验,并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玻璃小瓶子、小的纯净水筒若干、玻璃弹珠若干

 

2、潜水艇的课件。

 

3、实验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

 

(多媒体演示潜水艇)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潜水艇为什么可以沉入水中,又可以浮出水面?潜水艇到底是怎样沉浮的,我们用瓶子当潜水艇一起来做个沉浮的小实验就知道了。

 

(指导策略:运用课件,让幼儿知道了潜水艇的样子,而且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潜水艇为什么可以沉入水中,又可以浮出水面?”这个问题,引发了幼儿实验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边实验边思考。)

 

二、实验一:做瓶子潜水艇下沉的小实验。

 

1)师:把你的潜水艇放入水中,它会怎样呢?

 

(操作课件,潜水艇下沉)

 

师:发现情况,敌人来了!怎样让浮起来的瓶子潜水艇沉入水底呢?(请个别幼儿讲解,并演示)

 

2)离开了我们的手和工具,瓶子潜水艇还是会浮起来的。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轻轻的瓶子它自己沉下去,不浮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讨论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些玻璃小弹珠,我们用玻璃小弹珠来代替潜水艇中的物质,看它能不能让轻轻的瓶子潜水艇沉下去。

 

3)幼儿合作操作,做瓶子潜水艇沉下水的小实验,并记录在第一张记录单上。

 

介绍记录单:上面一格是瓶子所在的位置,下面一格是记录所放珠子的个数。

 

4)交流操作结果。

 

师:说说你们的方法,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潜水艇沉到了水底?为什么啊?

 

师:那怎样让它浮起来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把玻璃弹珠放进去,瓶子变重了,它就沉下去了,取出玻璃弹珠它变轻了,就浮起来了。

 

(指导策略:做了此实验,幼儿知道了塑料瓶中放了珠子后,塑料瓶变重了,就能沉下去了,为后面感知潜水艇为什么下沉作了经验铺垫。)

 

三、实验二:尝试让沉入水底的瓶子潜水艇悬浮在水中。

 

(操作课件,潜水艇在水中潜行)

 

1)师:潜水艇能在水中沉浮自如,现在,潜艇要侦察敌情,它要在水中潜行,你能不能让你的潜水艇半浮在水中,你有什么办法?请你和你的伙伴去试一试,并把你们的操作情况记录在第二张记录单上。

 

2)幼儿合作操作并记录,教师提醒幼儿尝试放置几颗才能使潜艇不沉到底又尽量少露出水面。

 

3)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成功了吗?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

 

(指导策略:通过实验和幼儿交流,帮助他们建立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幼儿发现了改变瓶中珠子的多少,也就是改变瓶子的轻重,从而能控制瓶子潜水艇在水中的位置。幼儿已能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并能充分体验到合作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活动延伸

寻找资料研究鱼在水中自由沉浮的原因。

 

师:潜水艇能在水里沉和浮,河里的小鱼也可以自由沉浮,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这是为什么?

 

附:                     瓶子潜水艇记录单

 

实验一

实验二

评析:

选材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着手,活动材料简易而充足,活动探索性强,活动过程层次清晰。教师本着幼儿是主体的原则,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探索环境,一开始,教师出示了潜水艇的课件,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探索。实验中,尝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位幼儿都亲自动手实验,教师不断鼓励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幼儿体验到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潜水艇为什么可以自如地沉浮,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整个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幼儿与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增强了自主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