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理论渗透于幼儿园探索性活动的初步研究
【摘 要】“做中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也不再是完全由专家和教师预先计划,而是一个由教师预设、幼儿生成相结合的,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做中学”理论渗透于幼儿园主题型活动中,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学习,幼儿的经验得到了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得到了尊重,幼儿的探索欲得到了满足。
【关键词】做中学探索 发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64-03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实施“做中学”理论的意义
“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2.“做中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每一个孩子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第二,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孩子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其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它们得以保持和发展。还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第三,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尝试动手解决问题;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使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他们的交往和表达能力。
“做中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和游戏一样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又是必不可少的,让幼儿在玩中做、做中玩。幼儿阶段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探索欲最强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中以游戏为中心开展的探索性活动,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索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幼儿养成好奇探索、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研究目的
“做中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也不再是完全由专家和教师预先计划,而是一个由教师预设、幼儿生成性相结合的,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做中学”理论渗透于幼儿园主题型活动中,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学习,幼儿的经验得到了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得到了尊重,幼儿的探索欲得到了满足。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在“做中学”中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方法、“做中学”幼教过程中的指导(互动策略)、“做中学”对幼儿记录指导理论,有机地和幼儿园探索性活动相结合,能让幼儿在观察、提问、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另外,通过课题研究,能加快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并能对幼儿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改革发挥作用。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1.被试的选择与分配
在我园5~6岁两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中,随机抽取20名6岁幼儿、20名5岁幼儿,共计40名被试。
2.确定组织类型
采用自然观察法、等组实验法。
3.自变量的操纵
第一,确定实验因子。设计实验因子为“做中学理论渗透于幼儿园探索性活动”的系列试验活动。组织4名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参与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知道自己在实验中的角色,并设计10个主题活动作为本实验的内容。
第二,编制具体内容。(1)游戏。探索性、学习性区角活动:玩磁铁、和水宝宝做游戏、小汽车谁最快。(2)学习。科学实验的学习活动:乌鸦喝水、变色的娃娃、我们的小手、给鱼缸换水。
4.自然实验
第一,被试的选择与分配。在我园5~6岁两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中,随机抽取70名6岁幼儿、70名5岁幼儿,共计140名被试。
第二,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具体见表2。
第三,确定组织类型:采用等组实验法。
第四,实验程序。(1)在实验班实施“做中学理论渗透于幼儿园探索性活动”系列主题活动,进行现场实验研究。利用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轮流进行一次教育活动,每次20~30分钟。实验前召开家长会,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除了进行有关做中学理论的主题活动外,其他一切活动与对照班一致。实验半年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后测。(2)个案跟踪观察。教师提供活动环境,投放各种活动材料,对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进行检测,根据幼儿在检测中的行为表现分别选出能力强、中、弱各两名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调查。观察时间为12周,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中的能力表现,每周观察一次,每次15分钟,教师做详细记录。(3)评分与统计。本实验研究采用三等级评分方法,能力强5分,能力中等3分,能力弱1分。对实验结果的处理采用Z检验,将前测成绩、后测成绩填入表格内,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做定量分析,并根据个案观察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实施“做中学”理论在游戏活动中对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对两组幼儿在三种游戏中进行前测,结果各项检验均为呈现显著差异,说明两组幼儿在实验前具有同质性。经过一年的培养,对两组幼儿进行后测,结果显示,幼儿的探索兴趣、记录方法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结果呈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做中学”理论的渗入能有效促进幼儿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2.实施“做中学”理论在学习活动中对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
活动研究采用幼儿园的几种主要学习活动:观察提问、记录方法、表达交流三方面,对大班幼儿进行培养实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年培养后,幼儿的各项结果显示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探索兴趣、操作活动和表达表现均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做中学”理论的渗入能有效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四 讨论分析
1.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引发探究兴趣
在“做中学”中,提出疑问正是活动展开的开始,有了疑问才有了学习探究的兴趣,才产生了想要寻求答案的愿望。幼儿生性好疑、好问,并对物质世界充满了好奇,“为什么天上会出现彩虹?”“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在以往,这些问题总会被一笑置之。但在“做中学”的探索性活动中,我们允许并鼓励孩子们问,并为孩子们创设了发挥想象、自主探索学习的安全心理环境。如:当孩子们问“花儿为什么生长在土里,它也能生长在沙里、石头里吗?”教师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只是引导孩子们去做实验,并协助孩子们准备材料,引发了幼儿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
2.提供适宜的材料,提高幼儿探索性活动的有效度
“做中学”活动强调从幼儿的经验出发,进行主动的探究活动。但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取向都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现象的经验准备都不同,在幼儿探索性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材料的设置意义不仅因为它直接影响幼儿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因为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让每个幼儿的科学能力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有效发展。
例如:在“水宝宝真好玩”活动中,先后两次的活动情况不同,关键就是材料投放的时机不同。第一次活动,教师事先把勺子、杯子、筐子、塑料袋都摆放出来,当教师请幼儿利用原本生活经验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把水从这个盆里运到那个盆里?孩子们已把自己的想法甩到一边,小眼睛一边看着旁边的材料一边讲述着,其实这时孩子所表述的想法并不是体现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受了材料的影响进行的一次无思考、无经验的猜测活动,可想而知,下面的实验活动就失去了悬念和新奇,幼儿实验后的成功感、经验值不强。第二次老师吸取了教训,隐藏了材料,幼儿凭借自身的经验,说出了真实的想法:大家一起搬过去、用喝水的杯子舀一舀、用手抓一抓,当教师把所有的材料呈现出来时,幼儿表现得很惊喜,尝试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就是材料投放的时间不同带来的不同效果。
3.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记录作为一种对现象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是保持学习连续性的最好工具,是记忆思维过程的最好方法,也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法国科学家曾说:“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实验记录本,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活动过程。”因此,我们应要求幼儿在“做中学”活动中随时记录自己的猜想、发现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在幼儿动手之前,别把答案告诉他们,也别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左右幼儿的思想,而是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实验,鼓励幼儿把看到的都画下来或记录下来。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尝试分析出现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幼儿思维的抽象能力和概括水平会因此获得不断发展。
例如:在探索性活动“好玩的磁铁”中,引导幼儿用绘画或者做记号的方式,记录自己实验过程,有的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被吸的物品;有的幼儿用打钩或画圈的方法记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汇总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记录实验结果。在整个活动中,巧妙地把个人记录有效地加以整合。
4.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探索性活动中的发现和想法
当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有了发现后,无论他们的探究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为幼儿间的经验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大家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做中学”活动强调让幼儿通过深入讨论、交流协调获得正确认知,尊重事实,用事实说明问题等。在探索性区角活动后,集体的交流协调就是让幼儿相互听取他人的意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各抒己见,相互协调,最终获取基本正确一致的认知。例如:你刚才是怎样玩的?有什么发现?等开放性问题,幼儿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引导幼儿各抒己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5.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师有时恰恰缺乏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不能解答,有时还夹杂着自以为懂的主观态度,无法正确引导幼儿。而“做中学”的过程,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方法,增强了自我提高、完善的要求,正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我们还认识到,科学的素养和态度,还包括在教学过程的客观现象中,既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回避问题或以一面掩盖另一面,必须公正地看待事物“结果”的两面。也就是说,教师是与孩子共同探索讨论的伙伴,从观察到理解孩子的想法与做法,从而真正认识到幼儿的聪明、能干和潜能。
“做中学”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探索性活动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在探索性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会提问、会实验、会记录。教师也学会“易地而处,易位而思”,为幼儿创设可供选择的有价值的材料,让孩子充分自主地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获得和掌握各种知识经验,真正体现每个幼儿的能力和价值,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韦钰.对“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期望[J].内蒙古教育,2009(5)
[2]乌蓓华、黎加厚.从杜威的教学思想到研究型课程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3(1)
[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杨丽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