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聚焦资源>详细内容

幼儿家园共育应紧密联系生活,提倡“做中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4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知识中心论”的支配下与生活发生了严重的脱节,不可避免地,幼儿教育也深陷知性教育的泥淖。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是不断地向孩子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手段来了解孩子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观念”,对那些生活层面上的东西,要么囿于视野的不足而偏听偏信,要么则因为某些特殊要求而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这种知性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活化,只重视幼儿教育认知这一理性因素,显然对幼儿教育的建构进行了窄化。同时,幼儿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孩子生活的隔阂严重阻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在这种情况之下,理论说教无异于缘木求鱼。毫无疑问,“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事实’是和教育一体的,脱离了生活,教育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生活是教育的沃土,教育源于斯、长于斯、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教育。”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教育须臾离不开生活。杜威曾认为,教育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教育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也就是说,生活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个体的生活历程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它不仅丰富着学生的经验,还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的言论逐渐具有责任性,思想越来越准确而逼真。

此外,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幼儿教育原本就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毕竟每孩子的问题都是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价值取向的生活化,即让幼儿教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之国走出来,回归生活。鉴于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帮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相反,幼儿教育如果不与生活接轨,不考虑生活的导向作用,就无法真正落实幼儿教育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家园共育时不得不走进生活,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生活为根本,把幼儿教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景当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感到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才愿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加以改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