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巧投材料 趣玩科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

在科学区域中,材料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科学区域材料提供的真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首先,对科学区材料的搜集进行了思考,挖掘出生态性材料的利用价值。其次,对怎样有序有理地投放游戏材料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性建议。第三,以材料巧设为前提,通过创意呈现材料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与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

科学区域  材料  投放

正文:

科学区域是幼儿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及合作游戏的一个活动场所,在这一场所中,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进行科学探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经验。因此,在科学区域中,材料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幼儿探究与发展的潜能,我园围绕科学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开展了实践研究。

一、聚焦材料选择——搜集生态材料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我们教师发现,每学期正常开展的科学区域活动,在热闹一段时间之后,经常会渐渐变得冷清。有时教师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频频更换科学区域的内容,频频更换科学区域的材料,这不仅给教师的工作和幼儿园的资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存在着较严重的走过场现象。由此,我们不断地思考许多问题:科学区域材料的提供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制作吗?有没有一些技术策略能减轻教师制作材料的压力?直面具体问题,我们对科学区材料的搜集进行了思考,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蕴含着许多认知元素和生活现象,我们就地取材,自然投放,将一些原生态的材料不做任何加工放置于科学区域,从而减轻教师的制作压力。

案例一:拆装笔

笔是处处可见的学习用品,它在书写中被耗尽后,经常被人们所废弃。教师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废旧笔的价值,并智慧地将其转化为科学区角材料。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笔,引导幼儿将笔芯和笔套一一拆开,仔细观察后组合装配,孩子依据颜色、长短、材质等元素去判断、匹配,发现小零件之间的配合度,在拆装中了解各种笔的构造,并引发幼儿对神奇小弹簧的兴趣。

案例二:量一量

在区域里提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尺、盒盖、卡片、笔等量具,让幼儿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量具感知班级中各种物体的长度,在探索中幼儿会逐渐理解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从顶端开始,理解物体不管用哪种测量工具测量它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

案例三:修理行

提供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电器,如电风扇、收音机、影碟机等,让大班幼儿运用各种工具自由拆卸和组装,从而了解各种电器产品的内部构造,对各类拆装工具和电器产品产生研究的欲望。

生态性材料因获取方便,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制作压力,而且还为幼儿创设了自然、朴素、真实的活动环境,使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呈现出新的意义。

二、梳理材料结构——调整投放形式

对于幼儿来说,只要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就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但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材料内容的设计和环境创设,对材料投放的时机、材料如何调整等问题却关注不足。其实这些要素关联着整个科学区域活动的状态以及幼儿的认知行为,特别在某些特定的时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此,怎样有序有理地投放游戏材料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

1.阶段性集中投放

集中阶段性投放是指在某些特定阶段,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呈现科学操作材料,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萌发兴趣,感知经验。一是开学阶段,教师根据幼儿经验基础和教育计划,比较集中地投放一定数量的科学区域材料,以保证教育计划和内容的落实。二是主题更换阶段,教师根据教育主题的变化有序地调整和投放相关的科学材料。三是季节交替与节日,季节和节日是幼儿认识自然,感受人文的重要素材,因此,在节日来临和季节转换的阶段,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在区角中投放相关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和自主学习。如:春天的植物、夏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冬天的动物等内容,都可依照季节投入材料,让幼儿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2.过程中动态投放

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应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捕捉幼儿的生活信息和环境资源,在过程中动态灵活地投放材料,以追随儿童的需求、兴趣及热点。如春游过后,师生共同收集春季小动物的资料,饲养蚯蚓、蚕宝宝和小蚂蚁,让幼儿在观察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和能力。设置一些特殊内容和角落,为爱动手的男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拆装工具,为爱打扮的女孩们设置装扮区,为有个别爱好的幼儿提供专用区等,以兼顾到幼儿个体发展的特殊需求和愿望。

3.分层次递进投放

一些程序性较强的科学材料往往隐含着较为严密的经验结构,教师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解读规划,将预设的目标在材料投放中逐级落实,分阶段递进性地投放材料。

案例:天平

第一次投放:天平

引导幼儿关注天平,用小手拨弄天平两端,观察天平的变化,讨论天平两端总能保持平衡的原因。

第二次投放:动物积木,各类种子

引导幼儿比较动物积木和各类种子的重量,并做相关记录。幼儿在游戏中拿起材料放入天平左右两桶中,感受物品重量的变化与天平倾斜度的关系,发现同一种物体大的比较重,小的比较轻,尝试不断调整天平两边的物品以保持天平的平衡。

第三次投放:大型泡沫球,小型铁球

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各类物体的轻重,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建构物体轻重的辩证经验。幼儿在游戏中会惊奇地发现,大型泡沫球的重量比小型铁球轻得多,原来物体体积的大小不能决定物体的重量。

在材料的递进性投放过程中,幼儿原有的经验不断受到挑战,从而不断加深其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和对物体整体经验的建构。

4.材料的及时调整

当材料不能吸引幼儿探索时,我们不能单单以撤换材料来否定材料的使用价值,其实在肯定目标合适的前提下,教师可挖掘材料的功能,对材料微调改造,赋予材料新的内涵意义,从而萌发幼儿新的游戏行为。

1)材料的添加

材料的添加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或发出新信息,从而引发幼儿对原有的材料产生新的探索行为。滚球车游戏我们提供了三种小球:玻璃球、小纸球、乒乓球。孩子们在探索中逐渐发现:乒乓球太大不好滚,玻璃球较重,滚动时很容易从滚球车里跳出来,只有小纸球能平稳滚下来。于是孩子们在玩滚球车时多使用小纸球来滚动,而玻璃球和乒乓球几乎无人问津,看来孩子在发现三种小球的特性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滚球模式,于是教师加入了另一种材料“瓶盖”,反而引发了孩子继续探索的兴趣,孩子们用瓶盖挡住滚球车的转弯处,从而使玻璃球平稳下滑。

(2)材料的组合

材料的组合是指:教师将单一内容的材料组合在一起,拓展材料的属性和游戏的内容。中班的玩水区最近玩着火山泡泡游戏,相邻的美工区忙着画彩色盘子,一天,教师将两区之间的隔断拆除,将其合二为一,孩子们一开始感到新奇,东摸摸西看看,不一会儿,孩子们将颜料放进了水里,尝试着变出了彩色的泡泡火山。区角之间的组合要关注新旧经验的自然联结,关注内容的相联性,切忌杂乱无序随意组合。

3)材料的雪藏

    材料的雪藏是指:将游戏材料暂时撤下“冷藏”,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呈现,以激发幼儿对材料的再次新奇感,提升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几率。“雪藏”的方法特别适合小年龄幼儿以及兴趣容易转移的孩子,因他们注意力容易转移,游戏中经常出现喜新厌旧的特点,有些材料幼儿往往还没有仔细探究过就被他们冷落。“雪藏”的方法可以使材料分阶段出现,保持新鲜度,从而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行为。

三、创意呈现材料——激发趣味探索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小实验。”在科学区域中,“玩”材料其实就是幼儿学科学的主要方式,为了满足幼儿“玩”的天性,我们将科学区域中的材料创意呈现,创编出灵活多样的科学探究游戏。

1.平常化神奇

在观察幼儿科学区域活动时我们了解到,幼儿大多数喜爱新鲜的、鲜艳的、有变化的、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教师在选择科学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挖掘材料中隐含的科学价值,让普通的材料也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案例:摸一摸

小班科学游戏“摸一摸”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让幼儿去抚摸,从而比较各种物品的特征,但平常的材料无法吸引幼儿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老师们及时更新材料,添置了神奇的摸箱,将各种物品放置到摸箱内,幼儿可将手伸进摸箱感觉物品的触觉和硬度,并猜测这是何种物品,摸箱的投放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幼儿更多的探索行为。

2.单一变无穷

科学区域中一些简单的材料,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设计出多种用法和玩法,凭借材料外形和内在的变化使科学区域游戏变幻无穷。

案例:瓶子大变身

    塑料瓶是简单单一的材料,但在师生的共同探索下,挖掘出多种玩法,变成了小班幼儿热衷喜爱的材料。玩法1“瓶子放大器”:幼儿透过注水的瓶子看周围的物品和彩色的图案。玩法2“树叶瓶子”:将各种叶子装进注水的瓶子,观察瓶内物体的变化,比一比、配一配、想一想哪些是相同的树叶。玩法3“瓶子沙漏”:将两个塑料瓶的瓶口黏贴,瓶子里装入各种豆子,做成沙漏,幼儿将各种瓶子沙漏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沙漏里的豆子落得快。简单的塑料瓶在不同的创意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通过一物多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多种科学原理,从而积累丰富的科学经验。

3.枯燥换生动

幼儿学科学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感兴趣的学习。因此,我们可通过增加活动材料的趣味性,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案例:解锁

中班老师搜集了各种各样的锁,让幼儿在解锁中比较各种锁的不同,掌握解锁的秘诀,但枯燥的解锁过程逐渐让幼儿失去了探索的热情。于是,老师们创设了夺宝情境,将有趣的发光弹力球放在倒扣的两个小篮子里,并将小篮子用各种不同的锁锁住,只有打开所有的锁才能拿到弹力球。这一设计大大提高了孩子们解锁的积极性,使原本枯燥的解锁游戏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比赛活动,实现了材料的有效价值。

材料是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有序地投放游戏材料和灵活地调整材料正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充分解读儿童的游戏行为,智慧地挖掘材料的价值,唯有将材料的功能和幼儿的当下需求有机联系、融会贯通,才能使材料物尽其用,从而更好地助推幼儿游戏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占兰,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资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 朱小娟.让幼儿在探究中学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李岚.创意变材料 智慧玩科学——科学区域创设中材料的创意呈现[J].科教文汇,20162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