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浅论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内容摘要】

幼儿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园里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频发性、重复性的特点。如果对这一现象处理不当的话,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关 键 词】

告状行为   类型   应对策略

【正    文】

幼儿告状行为指幼儿在他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和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言语行为,是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从幼儿告状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从幼儿陈述的对象来看,多是向教师告状。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中,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这种行为就是幼儿园里常见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行为能让教师在无暇顾及各个幼儿时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但同时也让老师在处理上极为头疼,个别教师甚至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感到厌烦。而此时,教师就像一名法官,对他们的案件进行处理,有时几分钟内就要处理十几起案例,这些在大人看来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但在孩子眼里却是大事。根据幼儿告状的情况可把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

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展虽然较迅速,但还不够完善。虽然幼儿相互之间年龄差异较小,但其心理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差异。在幼儿园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难免会产生矛盾。在他们看来,谁好谁坏就只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谁给我玩具,谁陪我做游戏,谁就是最好的。”“谁抢了我的玩具,谁不陪我做游戏,谁就是不好的。”当幼儿在游戏玩耍时受到欺负或不满的情况下,极力的表现就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想依赖老师来解决遇到的小矛盾,因此,他们就会无止休得告状。

(二)道德感初步发展

告状行为的发生受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认识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道德发展处于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人物规则是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出现了无条件服从的观念。在学前儿童的心里,教师就是权威,以教师的标准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当对一件事情自己无法做出判断时,自然会寻求教师的帮助,想从教师那里知道正确的判断方法,从而形成学前儿童爱告状的特点。

(三)思维的自我中心化

4岁—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因此,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又影响了他们掌握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如不会用相互帮助、友好协商、共同交谈等手段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这种告状即是幼儿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也是幼儿力求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方式。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及应对策略

(一)类型

1.寻求保护的求助类:学前儿童受欺负后为寻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2.伸张正义的检举类:维护规则或声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

3.期望被关注的求赏类: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获得成人的认可和赞赏。

4.试探态度的寻问类:意在揭发其他幼儿的行为以试探老师的态度。

5.逃避责罚的辩解类:幼儿做出不良行为被成人发现后而采取的辩解或指责他人的“告状”行为,意在逃避承认责任。

(二)应对策略

1.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当孩子“告状”时,成人不应以‘我忙着呢,回应或简单地应一句‘我知道了,这对孩子是很不礼貌,很不尊重的,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委屈。对孩子来说告状是很严肃的事,他需要你的耐心和关注,先不管这件事的大小,你都要认真地倾听他们说完,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们,有些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向成人告状来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患。成人需要更加有耐心,蹲下来认真听他们讲完,并安慰他们以达到心理平衡,成人应弄清孩子告状的原因,适当安慰孩子,但不应该完全相信某个孩子的话,适当鼓励,启发孩子说出事实过程,想想是谁的错,该怎样解决问题,最后弄明白孩子告状的原因,有区别地对待,无论孩子是怀着哪一种动机来告状的,他的心里肯定是带着些许不平和委屈的,所以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先让他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下事情的发生经过,当然不能无条件相信孩子的话,有时候是做错了事情,想要逃避责任,来个“恶人先告状”。

2.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要教育孩子有什么事、有什么话要敢于直说,要让孩子相信父母和老师对于直话直说的孩子是很赞赏的。如果孩子以后说话还是绕弯子则可采取佯装不懂的方法使孩子有话非说不可,老师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尽量避免老师出面解决问题,即使出面也不要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责怪谁对谁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告诉他们不找老师也可以解决问题,渐渐使孩子明白,他们和老师一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大培养了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避免错误的处理态度,要认真对待。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能从各个侧面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教师切记因为繁琐而产生厌烦的情绪、态度暴躁、采取随意处理、或置之不理、或‘各打五十大板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反而会增加幼儿告状的次数,还会伤害幼儿心理。不过也要避免事事由老师替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也会增加幼儿告状的次数。因为幼儿会把教师当成解决问题的最直接又最方便的渠道,还要注意个别大班的幼儿心智比较成熟,常常为了讨好教师表现自己,喜欢告状、以“检举揭发”他人的方式显示自己,对这类告状教师要高度重视,适当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问题,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要避免幼儿形成时刻监视他人的行为,处处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习惯,防止幼儿心理畸形发展。

4.争取家长配合,达成共识。

在幼儿期,幼儿生存、生活的地方,就是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也就是教育幼儿的地方,家庭、幼儿园及幼儿周围的坏境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对于幼儿来讲,家庭是更重要的教育机构,因此建立好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的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幼儿的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幼儿三个角色,幼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内容,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则是幼儿教师、家长配合的主要内容.

三、幼儿告状行为应对案例

(一)逃避责罚的辩解类:

在实习过程中,我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发现一个幼儿在玩洗手台上的盆栽,叶子撒了一地,我就过去问他,他就辩解说:“不是我要摘的,是豪豪叫我摘的”。

分析:幼儿在知道自己犯错时心里一般都充满了恐惧,如果这时外界再给予压力,幼儿很可能为逃避错误而产生撒谎行为。

老师的解决措施:对于逃避责任类的幼儿,教师首先需要让幼儿知道逃避责任并不能帮助他减少错误,而勇敢承认错误才能得到别人的原谅。因此,老师听到轩轩告状后可这样引导:“不管豪豪有没有让你摘都是你摘的,对不对?盆栽现在好疼啊,它希望你能向它道歉,你道歉了盆栽就会原谅你。”

幼儿的行为表现:该幼儿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对盆栽道了歉,教师在全班幼儿面前肯定了他的做法,该幼儿变得勇敢了。

(二)期望被关注的求赏类:

手工课上,老师在巡视,果果对老师说:“老师,琪琪把剪下来的碎纸弄的到处都是,你看我,我都没有,我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去了,我很棒吧!”

 分析:每个幼儿都是天生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为了表现自己、获得教师好感、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幼儿园里,常规教育贯穿于各项活动中。尽管教师对“规则”一再重申,但幼儿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鲜活”的“被告”事件本身,或亲眼目睹别人的告状行为,才能对“规则”及如何达到自身行为与“规则”一致有深刻的自我检验。这种自我体验对幼儿适应社会、实现成功的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而告状恰好满足了希望老师认可他是“好孩子”的心理需要。

老师的解决措施:让他担任小组长,满足其表现欲,在其他幼儿面前树立榜样。但老师也要注意把握尺度,过度夸奖会导致其抗挫折能力减弱。

幼儿的行为表现:该幼儿因为担任了小组长对自己的要求就更加高了,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帮助老师“监督”其他孩子的行为,也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如:关心他人、有一定的正义感、乐于助人等)。不管幼儿因为什么原因而告状,教师都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成效显著。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一定会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小玲,《怎样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家庭教育》2012年第03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