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区域活动中教师多视角观察与解读儿童的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人文精神视野中的区域活动,注重以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为支撑,因为只有做好了观察,才能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并将活动一步一步引向深入。那么教师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和期待儿童个体的潜质和特性?本文以多角度观察解读儿童为路径,让教师更多关注到人类智能的多元本质,关注到儿童智能的差异性和个体具有的特殊性,从而发掘儿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找寻区域活动中观察效度低的问题

(一)发现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松散的行为意识

教师往往没有充分把握区域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很容易使区域活动走向涣散,将综合活动变成无目的活动,造成活动的低效。目前就有很多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简单地认为只要幼儿能获得快乐就无需进行干涉,很少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由于缺乏教师的深入观察和引导,幼儿在材料的使用、经验的建构上就会不断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导致区域活动难以深入。

(二)厘清教师自身观察和分析能力的缺陷

1我们教师很希望能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去解析幼儿行为,但常常会陷入思维、方法和技术的困境,不知如何去做观察,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当然与观察能力相呼应还有数据分析能力,观察不仅仅是简单的客观内容的罗列,而必须从众多的数据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对问题做出最终的回答。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很多有意识进行观察的教师也只能对书面记录和影像记录下来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经验分析,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而难以对区域活动的过程和幼儿行为进行全方位、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这就是我们目前一线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的缺陷。

 ()认识到面对幼儿的观察难度系数大

学前期儿童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发育都还远未定型,对于各项活动都处于有意或无意的探索阶段,其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和专注度都比较低,可以说,一百个儿童就可能存在一百种行为表现,且变化性很大。在区域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还不成熟,教师一方面要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另一方面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支持和引导,这个过程留给教师观察的时间和空间本就极为有限。比如,在一个幼儿哭闹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占据这一时段一位老师的全部时间,也就必然缩小了教师观察的范围和深度。所以说,诸多问题客观上提高了教师观察的难度,限制了教师观察的效果。  

二、拓展视角了解儿童,广角度去解读儿童

在实施新《指南》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要了解儿童,公正地评价儿童,就必须客观、全面地解读孩子,不仅要了解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儿童社会性情感及其它智能优势;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经验背景,同时要注重儿童富有个性特质的学习风格;不仅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的结果,同时要注重儿童成长中的一切变化的轨迹;不仅要了解儿童的一般外在形态,同时了解儿童内隐的,潜在的能力倾向。当然,教师还要以仁爱之心,去观察那些在传统评价中没有优势可言的儿童,发现和了解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力,重塑孩子们发展的信心。

(一)平视自然情景,关注儿童的活动过程

儿童的学习是连续的过程,儿童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轨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评价的结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有些教师为了充实幼儿成长档案袋的内容,有目的性地刻意挑选一些能放进档案袋的幼儿作品,以凸显幼儿最终的学习成果,这种情况收集的评价信息是无法使教师完善课程的,也无法使教师提出适应儿童发展需要的有益线索,反而使评价成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大大削弱了评价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自然情景中细致观察孩子的活动,并用心去解读孩子,理解孩子。

观察记录()

背景:老师在活动区投放了新材料:1-9的数字拼图,每个数字用不同颜色的塑泡纸粘贴在黑色的底板上,并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镶嵌在同色的边框图内,便能拼贴出完整的数字。

凡凡在新材料盒里随意摆弄了一会儿拼图,似乎明白了玩法。于是先选出了一个蓝色的边框,然后又挑了一块蓝色的拼图对着底框镶嵌着,当感到拼图与底框吻合时,又继续查找、镶嵌,三块蓝色的拼图组合后,便拼出数字“3”。接着凡凡又开始寻找紫色的拼图进行组合,她左镶右嵌了一会儿,总是无法吻合,于是停住仔细察看,原来盒子内有深浅两种紫色,而她却把它们混合一起了,她立即把两种紫色分开,随即拼出“2”和“7”。这时,凡凡胖乎乎的小脸上终于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分析评价:在短时间的拼图中,四岁的凡凡自始自终沉浸在自我尝试、操作、体验和调整的过程中,她不仅在活动中逐渐感知了材料的颜色、图形和数字,更难得的是对拼图方法的尝试与调整。当然,在这一活动区中,难度最大、图形最复杂的“8”,凡凡还没有真正去探索,作为教师,在下次活动中可以引导凡凡去面对更大的挑战,以便让孩子形成更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俯视群体背景,关注儿童的活动态度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知经验背景的支持,同时也受自身心理特质的影响,同伴群体的影响等等,2所以,在观察评价记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多元素系统的参与,比如说:儿童自身快乐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困难的意志、探索发现的渴望等等,因此,要全方位地解读儿童,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幼儿的内部动机,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依托群体背景,通过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横向比较加以观察,以此更好地呈现孩子目前的个体状况,以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对策。

观察记录(二)

背景:中班的美工区:刷画游戏第一次开始了,大大的纸盒,各色颜料瓶,大小不一的画笔等等,甜甜、帅帅小朋友成为本区域的第一批“工作者”。

镜头一:甜甜进入活动区,往调色盘中加了水和颜料,捏着笔搅拌了好一会,却始终没上色。不料却将颜料溅到了左手上,于是她便焦急地擦拭,可越擦越糟,连右手也染上了颜料。甜甜有些紧张,双手来回揉搓着,老师前去轻轻说:“没事儿的,手脏了待会儿能洗干净的,可以开始刷啦!”“我……我不会。”“这没什么难的!”老师握住甜甜的手,在纸盒上轻轻一点,啊!有颜色了!看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甜甜开始放松了,她一声不吭地脱离了老师的大手,自个儿慢慢地刷了起来。

镜头二:帅帅一进入游戏区就快速地拿起笔,可画了二下就放下笔想离开。“帅帅,甜甜已经刷了一大块,真漂亮,你能行吗?”帅帅看了看甜甜的作品说:“我要比她画得更好!”“甜甜画的黄树,我要画彩色的树。”于是他又回到刷画区,用笔粘了些颜料开始刷,左右刷刷、上下刷刷,连底部也基本刷到了。这时纸盒上开始冒出一个个小泡泡,帅帅还用笔尖对准泡泡戳一下戳两下……

分析评价:面对新的游戏情景,甜甜和帅帅表现出或胆怯、或活跃迥然不同的学习风格。其实甜甜已有了一定的技能,只是由于胆怯而表现得拘谨畏缩;而帅帅相对比较开放活跃,善于关注环境,但缺乏耐心,对活动的结果关注不够。作为教师下一步应该引导孩子在图案设计上进行创造,注重开拓孩子的创造潜能。

在观察中,教师对甜甜的鼓励与扶持,对帅帅的设问和激将,均建立在细致解读孩子的基础上,体现出教师对不同个性、不同风格幼儿的引导能力。当然,通过评价,教师也可以从中审视和发现自己对教育环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是否适合幼儿,同样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锤炼。

(三)透视不同时段场景,关注儿童个体间的成长高度

每个孩子都在发展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往往是缓慢的,隐藏的、阶段性的。面对全班儿童,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和对话方式,在细节上注重为儿童的发展增加一份支持,对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发展给予正确的支持性评价。因为正常情况下,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迟缓儿童”,他们的反应是比较慢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特殊关注。

作为教师应充分研读每一位幼儿,从幼儿的本身出发,让幼儿感到安全与自由。如果教师对儿童的评价不当,往往会使幼儿引起心理紧张,使幼儿产生提防心理,并且因过份在乎教师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个性化的表现。因此,解读幼儿要学会等待,在不同的时间内,不同的时期里,不同的阶段中捕捉幼儿的成长与变化,分析和统整来自各方面、各个时期的评价信息,从而掌握儿童的成长的速度与成长的高度,并根据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明晰观察的价值,适时把握适度介入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总难免介入指导幼儿的活动。但教师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准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影响幼儿的专注力。所以,教师观察的价值体现在于一个字,即适时巧妙点拨,适度介入推进。

1.面对孩子有求助需求的时刻

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了某些原因,求助于老师的帮助时,这时候老师就要积极的加入,帮助支持孩子,从而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以保持专注的习惯。如:语言区中,孩子们因为角色安排而出现了问题,使表演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见此情况,老师也加入到了表演之中,演其中的一个配角,见老师也投入了演出,孩子们不再计较角色大小关系了,一遍后,就有孩子提出也要演老师刚才演的角色,于是活动又顺利开展了下去。

2.当孩子“认知结”出现的时刻

老师常常会根据孩子活动的情况,主题的开展,为每个区域投放新的活动内容,因而孩子会在活动时出现一些问题,使其受到阻碍,这就形成了一个“结”,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专注力的坚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而适时介入,从而帮助孩子解开这些“结”。如:主题活动“我们的社区”开展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小区停车场的活动内容,平平小朋友就在活动中发生了困难,她不知道把自己的小车停到哪个区域合适……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平平解开了这个“结”,从而在其接下来的操作中就更加顺畅了,不仅摆放出不同的位置,还懂得如何更加节约利用空间,摆放更多车子的方法。

3.当孩子的行为应该得到成人认可之时

观察活动中,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期望也是影响幼儿活动发展的因素。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取得进步,特别是别人无人问津而他能积极尝试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介入表扬他、鼓励他,给他以最大的支持。如:小舞台的几位孩子合作摆放出一个漂亮的造型时,老师马上作为观众拍手鼓励;语言区里不善表达的凯凯小朋友终于自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老师也会翘起大拇指赞赏一番,相信他们在提高自信心的同时也发展了专注力。

总之,在人文精神视野下的区域活动研究中,我们通过多视角去解读孩子,多纬度去发现孩子,使得我们日趋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把对孩子的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研究的生命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以提升。但是,面对课程游戏化的新形势,我们还必须广泛吸纳新信息,整合和建构对儿童教育的新理解与新理念,从而形成更科学的儿童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庄婉瑜:幼儿园生态式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课堂的构建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6(3)7071

2]冯晓霞: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 学前教育研究, 2003年第9

3]伊丽: 儿童个体建构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〇一六年十月三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