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用种植角培养大班幼儿探究能力的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都市生活中,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目前,在种植角发现孩子存在草草应付,很少观察的现象,失去了种植角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意义。因此,在种植区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

如何让幼儿在种植角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种植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根据纲要精神,以及当前幼儿发展的需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提出了《用种植角培养大班幼儿探究能力的研究》。以此,来观察大班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探究能力,总结提升指导经验。

正文:

种植培育活动因其自然、生动、直观、丰富多彩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幼儿亲手来种植、亲自来管理、亲眼来发现、亲历并成长,实现了自然环境真实经验的主动获得,也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培育活动中,伴随着植物生长的是幼儿那专注的目光、倾心的付出、耐心的等待、认真的记录、自主的获得,为了把幼儿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想形象的呈现出来,帮助幼儿将获得的关于植物的零碎知识经验系统化,逐步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记录是无可替代的最佳选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鼓励幼儿用绘画、拍照、做标本等方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它强调了记录在发展幼儿探究能力中的方法、内容和作用,那么,在种植培育活动中,为何记录、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呢?下面试以种植活动《我的多肉我的菌菇》为例从教师和幼儿两个角度来解答这三个问题。

一、记录的价值

1.利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确定有趣话题,激发探索热情。种植培育活动中的记录,主要是客观、真实地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利用幼儿比对、验证,寻找到客观的答案。在种植活动《菌菇》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菌菇的生长变化,并把每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在不断反复的观察——记录——交流——再观察——再记录——再交流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树立起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也得以迅速发展。种植活动的核心是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对自己兴趣和想法的追求,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采取有效措施,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适宜的发展。

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发现幼儿探究兴趣,师幼共同预设探究活动主题。这样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再进行探究活动,会让幼儿的探究更自主、更持久、更深入。

2.利于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尝试观察记录,建构有益经验。在种植活动中,除了帮助幼儿感受、了解和关爱生命外,也是以种植为载体,帮助幼儿获得植物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增进幼儿对植物的了解?幼儿观察植物的具体观察点又是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开始寻找植物自身所隐藏的教育价值: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长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挖掘幼儿对这些内容的兴趣,生成一个个有意义的观察活动,并鼓励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幼儿的观察记录能了解幼儿兴趣、经验和需要,能调整指导的节奏,把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和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适时介入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不断发现新的教育契机,及时帮助幼儿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更好地认识植物、探究植物。

二、记录的内容

1.幼儿的记录

1)记录幼儿的问题。为了增强活动的计划性,使种植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在种植活动之前可先通过调查表等方式,了解目前大班幼儿对探究植物问题的现状。让幼儿梳理自己的“已知”,以便后续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如关于菌菇,幼儿已有了哪些经验,有想知道些什么呢?我们通过设计“小问号卡”开展问题大搜索,引导幼儿用符号或图画、简单的数字来记录自己的问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的经验、问题实事求是地呈现出来,幼儿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经验,提高种植活动的有效性。

亲历自主探究,提升饲养经验。在种植活动中以幼儿自发的探究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展幼儿探究能力:鼓励幼儿针对种植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疑,促进幼儿积累学习方法。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种植说明书。

2)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记录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种植活动《菌菇》中,班级每个幼儿分别设计了一本个性化的记录册,幼儿认真做好记录,或用照片或用图片记录下菌菇的成长变化,留下了他们思维与观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了植物生长所带来的乐趣。看着那满满一本的记录册,我们看到了菌菇的生长,也看到了幼儿的成长。 

     

参与表达表现,形成积极情感。幼儿通过细致观察、自主探究,积累了许多种植的经验,幼儿这一认知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但如何引导幼儿将认知由内向外表征,使幼儿在这种交互中获得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问题。

例:我们眼中的香菇

幼儿种植的香菇一天天在长大,如何将幼儿的劳动成果更好地与同伴分享与交流,使个体的经验提升为全班幼儿的经验呢?教师尝试引导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达对香菇的认识和感受。如:引导幼儿画一画可爱的香菇宝宝,幼儿将日常观察到的香菇宝宝特征用画笔一一记录了下来;用泥塑方式捏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香菇宝宝。除此之外,教师还时刻注意鼓励幼儿与同伴、成人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讨论、个别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相互吸收同伴的有益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积累。

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表征是幼儿自发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由近及远、由简变繁慢慢扩大幼儿表征的范围。不同形式的表征不仅帮助幼儿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种植的乐趣。

2.教师的记录

1)记录、梳理幼儿的问题。当记录着幼儿问题的“小问号卡”呈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需及时梳理出适合幼儿探究的关键问题,如:种植活动《菌菇》中,老师以表格的形式把幼儿的问题呈现了出来,便于老师了解幼儿、准确评估幼儿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经过筛选和判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幼儿寻找答案,使幼儿在原有经验水平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

       

2)记录幼儿的关键问题。种植区始终都是班级环境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它不仅具有绿化班级,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蕴涵着很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实时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规律,做到因人施教,真正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乐于观察的态度,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重点就幼儿的专注度、深入性、行为适宜性等方面进行了解。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与统计。

3)记录幼儿的记录过程。教师主要记录幼儿观察记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观点和所有的发现,并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幼儿建构经验。如在种植活动《多肉》中,老师每周梳理幼儿的记录内容,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保存好照片(观察情景照片+幼儿记录图照片),并用文字记录幼儿的发现,呈现在观察记录册上,并将幼儿和植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用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教师调控活动。如教师记录了2016413日发生的事情:果果说:“花儿要喝水,我们来浇花吧,嘿嘿!多浇点水花儿才长得快!”周沁博说:“有的不喜欢喝水。”唱唱说:“那把不喜欢喝水的搬到左边去。”说干就干,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类,多肉不爱喝水放左边,风信子爱喝水放右边,吊兰、绿萝也爱喝水也放右边,我们来给右边的花草浇浇水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同时,大家也比较发现,水养的多肉没有泥土里的长得好,孩子们亲身验证了多肉更适合在泥土里生长。教师此时应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鼓励幼儿将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幼儿体会讲述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教师针对他们的观察、小组讨论、个别交流、集体分享等探索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通过画图、分类、统计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让记录成为幼儿探究过程中必不可收的方式。

三、记录的方式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在种植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图画、符号、照片等方式直观、形象地记录自己猜想、探究、发现的过程,促使幼儿回顾、比较、梳理,从而深化记录活动。

1.绘画式记录。对于幼儿而言,图像是一种比文字简单且清楚的沟通工具,运用它就可以使他们多样化的想法、意念形象化。因此,在种植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图画、符号、照片等方式来记录,既让幼儿体验着“书面学习”的过程,逐步由符号向文字过渡,也易于自己和他人阅读和理解。

2.个人、小组和集体相结合记录。在种植活动中,个人记录是以幼儿个人的发现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名幼儿共同探究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多名幼儿记录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记录。在种植活动《菌菇培育》中,能力弱的幼儿更多地运用集体记录,能力强的幼儿则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选用,或将三者结合使用。

3.教师和幼儿记录相结合。在种植活动《菌菇培育》中,我班以周记的形式来呈现幼儿的记录情况,并由老师在旁注明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情况,以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4.扩充生活经验,提升探究过程。幼儿参与种植活动是为了丰富关于种植植物的经验,了解植物的特性和生长发展,但是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并不只局限于动物本身所呈现的“生长特征” “生命周期”等。此外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环境赖以依存的相互关系也是种植活动所追求的教育价值。通过实地参观菌菇大棚——小小讲解员介绍菌菇包的制作——设计干菌菇,使得幼儿的种植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一次次的记录,让幼儿走进了植物的世界,也让我们走进了幼儿的心灵,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思考更认真,交流更充分,探究更积极。伴随着植物生长的记录就是幼儿整个观察探究过程的记录,也是幼儿经验积累的记录,更是幼儿能力发展的真实记录。记录让幼儿在种植活动中更直接、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获得成长!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让幼儿强烈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为幼儿关爱、合作、负责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寄石,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之科学.南师大出版社

[2]虞永平,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201013

[3]原晋霞,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热爱自然.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24

[4]陶纪秋,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