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多元互动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
摘要:
科学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只有能够识别和把握事实与主题背后所隐含的科学核心概念,才能保证活动中目标的设定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不管是材料的选择和提供都需更适宜和富有建设性,指导中观察和互动才能更具有促进性和成效性。
关键词:
多元互动 支持 科学探究
正文:
《指南》对科学探究的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强调了幼儿的自由探究和一日生活的随机渗透。
科学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这样的转向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有了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的支持。那么,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科学活动的探索乐趣呢。本文主要侧重以科学教育活动中多元互动的支持来阐述科学探究的做法。
一、“观察在前,探索在后”的前瞻意识
当研究某些事物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可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探索的乐趣。首先引导孩子先细心观察,通过生活化的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一次散步时,乐乐发现了蒲公英摘下并吹散,孩子们争先恐后的用手去接,月月说:“蒲公英花真漂亮。”,亮亮纠正说:“这是蒲公英的种子,它在播种呢。”是花还是种子,一时议论纷纷,我抓住这一契机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有趣的种子”主题科学活动。在《种子藏在哪里》活动中孩子知道了有的种子就是植物的果实,有的是开花结出种子,还有藏在果肉里;在《种子旅行记》中了解种子有的靠风力传播、有的靠动物传播、有的靠水流传播;用种子粘贴出新颖独特的画;在自然角亲手种下自己寻找的种子,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大自然就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使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又如一次,一名家长从外地带回一枚鸵鸟蛋,孩子们对这个圆圆的、大大的“石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抓住这一契机,我们请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动物的蛋。当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蛋宝宝呈现在孩子面前时,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由此我们设计开展了“有趣的蛋宝宝”主题活动。小班幼儿对蛋进行大小比较,为蛋宝宝找家找妈妈;中班幼儿进行“香喷喷的蛋糕”烘焙活动;大班幼儿在触、摸、看、尝的基础上,做了蛋壳粘贴画,作品创新有趣。
由此可见,在我们组织的小组或集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都要善于针对幼儿的核心概念指向加强观察,形成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主题科学内容,有时 是预设性的,也有时是生成性的。总之,只有能够识别和把握事实与主题背后所隐含的科学核心概念,才能保证活动中目标的设定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不管是材料的选择和提供都需更适宜和富有建设性,指导中观察和互动才能更具有促进性和成效性。
二、多元化的探索方法是重要框架
1.丰富的材料,激发探索兴趣。
《指南》提出: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工具是探索的拐杖”,离开工具材料的科学探索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活动中要充分准备材料让幼儿参与探索发现,鼓励幼儿自主探究,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如在科学活动《顽皮的风》中,第一环节,幼儿不用工具让红旗飘起来,感知风就在我们身边。第二环节,面对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材料,有纸板、扇子、手帕、空胶水瓶,让孩子亲手尝试用不同材料去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其中捏放空胶水瓶造风有一定难度,但孩子们却很感兴趣,不停尝试用各角度造风让风车转,可见材料的恰当处理是活动科学性的关键。第三环节,用纸板造风让纸盒动,在造风过程中感受风力的大小与方向。整节活动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在比比、看看、试试中,充分调动幼儿感官,变直接灌输变主动探究,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
2.利用电教,解决探索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视机、摄像机、电脑、平板等一些先进的科技产品已越来越生活化,电教资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也有着一席重要之地。电教资源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的优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能使抽象的为具体化,复杂的为简单化,间接的经验直接化。在《会动的身体》活动中,为让幼儿更直观了解人体哪些关节会动,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多媒体动画:一个小朋友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舞,每个关节都有相应的圆点,让孩子看着动画一起找找动动关节,最后还及时将摆出的造型用照相机拍下来传到电脑上探索欣赏,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高度集中地探求知识。
3.巧用记录表,梳理提升经验。
记录是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得到的信息是浅显的、分散的、不完整的,而记录表的使用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将猜测和实验探索结果进行比较,促进幼儿更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在对比中调整自己的思路、经验认识;其次,增加记录环节,要求幼儿带着目的去探索,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帮助幼儿建构丰富的经验;最后,通过记记录表,帮助幼儿将抽象概念形象化、零散知识整合化,促进探索的有效性。如在《顽皮的风》活动中,让幼儿先猜测老师提供的材料:硬纸板、毛巾、空胶水瓶等能否造出风,再让幼儿对这些材料进行探索验证,提问:“你用什么材料造出的风?各种材料造出的风一样吗?”老师通过记录表的形式,进行梳理提升得出不同物体产出的风力大小是不同。接下来,让幼儿用硬纸板扇出风推动纸盒走,让幼儿在比比、看看、试试中说出自己让纸盒走得快的好方法,教师及时用简单图示记录下,将幼儿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记录表为化解本活动的难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多向性互动的探索过程是坚实的后盾
1. 师幼互动,明确角色。
《指南》中提出: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幼儿与生俱来就是一个“探索者”,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发现、解决问题,教师是“引导者”及时加以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师幼互动是愉悦的、自由的、宽松的,会激起幼儿主动学习的。如在科学活动《会倒立的小丑》中,用重物粘住小丑的手,利用杠杆和平衡原理,让小丑倒立。天平秤大班孩子都认识理解,但杠杆、平衡的原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概念,这节活动选择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幼儿生活。所以在活动中,老师请幼儿猜测“小丑为什么会倒立”、观察“小丑的手上有什么东西”、质疑“材料无论粘哪个地方都会让小丑倒立吗”、操作“什么材料能让小丑倒立、粘在哪个位置能倒立”,这些有效问题会不断促使幼儿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发现、学习与发展。
2.幼幼互动,分享交流。
《指南》提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每个幼儿生活经验不同,所产生的思想和观念也不同,所以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尤为重要,既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又能激发每个孩子的求知欲。例如:在《顽皮的风》中,老师先让幼儿两两合作用纸板扇风吹小纸盒走,再分两组比赛用纸板扇风吹走长纸盒,孩子们先商量后操作,不断交流反复尝试,思维活跃,气氛热烈,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师幼之间、幼幼之间、人与环境与材料之间的互动高,从而提高幼儿的知识经验。
对幼儿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他们是在尽情“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学。在进行操作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让幼儿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正如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支持、引导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操作活动,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总之,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鼓励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提出问题以致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激励,培养幼儿稳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敢于挑战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情感、意志、个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动力作用,使我们的科学活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