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的翅膀
【摘要】幼儿教育中,我们教师在儿歌教学中将儿歌作为学习阅读的材料或辅助教学环节,偏重记忆背诵,失去综合教育功能。我认为,要转变观念改变现状,使教法改革创新,就要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运用生活教育平台,将儿歌教学发挥最大价值,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理论依据。引导和放飞孩子的思维,让他们学会思考、触类旁通仿编、创编、学习分享等。在具有生活气息的儿歌世界中释放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品质,快乐的学习儿歌,使儿歌在文学作品的重要地位得以凸现,孩子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 创造教育 生活教育 创编儿歌
【正文】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潜能。对于发展孩子的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他有很高的建树,他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强调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出“把小孩子的眼睛、双手、嘴巴、实践、空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他还对生活教育的意义有很深的建地,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就与理论和教育思想,我把这些宝贵的财富运用到儿歌教学中,指导儿歌的教学,拓展了儿歌教学的教育价值。
一、反思儿歌教学的现状
儿歌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儿歌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主题明确、琅琅伤口、易学易记,功能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能够启迪心智,陶冶情趣。关于儿歌学习,从陶行知先生的一些著述中,我们看见他不仅是理论先驱,还是教学高手,创作的能手,留下很多宝贵的儿歌遗产。
而反思我们的儿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轻视了它的综合教育。我们过于偏重死记硬背,创造教育引擎不足,有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把儿歌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或打了个花架子作用。学习了前辈教育家的教导和结合学习《纲要》、《指南》,我们不断转变儿歌教学的理念。
二、创新儿歌教学思考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就要对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有新的认识和体现,把幼儿从机械地跟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摆脱自身传统思维方式束缚,转为多元化的开放性思维方式。既发挥多媒体、音诗画作用,还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创造性地教学 ,或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仿编重塑儿歌内容,让孩子学习儿歌的过程是一种美感体验、一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从短小精悍的儿歌中汲取到精神的营养。大班孩子在引导下或互相启发中除仿编也可续编,结合其他领域的活动进行整合教学也是一个好的途径。总之,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体验儿歌的乐趣,理解儿歌教育的内涵,促进孩子健康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把儿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三、和孩子们一起创编儿歌
让儿歌学习充满创造精神,就好比为幼儿传授了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时隔73周年,这对我们儿歌教学仍有启迪作用,也便于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创造需要开放,丰富生活知识经验,让幼儿在无拘无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中达到学习目的。
1.深入生活体验,丰富儿歌创编的素材。
创造离不开生活体验,要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就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能力。陶行知“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实质是一种生活课程论,至今先进。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他们生活的空间和生活的内容还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开始关注并有计划地经常带幼儿到社区、乡村田间、生态基地、特色产业园、农贸市场进行参观或体验生活,启发他们认识各种事物。突破了围墙之限,发挥了本土教育资源作用。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进行创编儿歌,而创造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实践证明,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创造表现的源泉,只有不断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变化,四季自然的规律,才会增长知识、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素材。在幼儿熟悉儿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我让幼儿在原有诗歌形式上将生活中学习的活知识,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先替换一小部来创编出具有新意的诗歌,这样孩子更有新鲜感、象玩儿歌游戏。如:我在进行儿歌《为什么》的教学时,这是一首开放问题的儿歌,非常灵活可变通,我先让孩子自己回家好好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问什么的问题,请家长帮助孩子用小纸条记录下来再资源共享,在活动前我将幼儿记录的图画纸条一一展现在白板上进行交流,和孩子一起评价选出孩子喜欢的“为什么”内容,如: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开?为什么春天小河里有小蝌蚪?为什么妈妈爱我们宝宝? 我让他们将发现的“为什么”一些现象来替换原儿歌中的内容。幼儿一听自己来创编儿歌,可兴奋了,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杰作”大声地说出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这样我们班幼儿就会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儿歌《为什么》。幼儿不仅学会了儿歌,了解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的自然现象,而且他们的求异思维归纳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摒弃了“思不出位”的传统教法。
2.保护幼儿好奇心,培养创造的主动性
陶行知先生说:“好奇心是创造精神的源泉,是想象和智慧的推动力。”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好奇心强的儿童,一般创造性也比较强。教师为使儿童的想象富有创造性,必须特别珍视幼儿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儿的想象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重视培养孩子进行主动创造的意愿和能力,我们班的幼儿想象力可丰富了,在创编儿歌时有很多奇异的想象。如:孩子看见社区的墙上有大黄色宣传标语,说是用蛋黄写的;看到动物麋鹿,就问他们是找不到家才叫“迷路”的吗?月亮周围有好多星星,他是不是被别人打了脑袋冒出很多金星呢。长大了怎样养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养在水缸里面、、、、、、听到这些后,我并没有取笑孩子的无知,而是很开心并将他们的童言稚语记录在他们的成长档案里,让他们的童真童趣永远保留下来,等他们长大了,看到这些一定会捧腹大笑,怀念童年的生活。由于时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创造的主动性,再将孩子想象进行合理创造,使儿歌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合乎逻辑性、真实性更强。
3.鼓励大胆创造、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要给幼儿以创造的充分自由,培养他们敢想、多想的创新精神,这种自信是创新精神的心理依据。观察和实验都表明:一个唯唯诺诺,头脑呆板,不敢想,不敢干,只会机械模仿,在一定框框内思想行动的孩子是很难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只有那些敢想、敢说、敢干、别出心裁、敢求同存异、标新立异的孩子,长大了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要想孩子成为这样就要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我和孩子们一起创编时,会自己先编一首儿歌,先进行方法引领,再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编儿歌,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怎样编的儿歌更朗朗上口。我们学习儿歌《我真想》时,我自己先编了一首《我真想》:春天里我真想成为一阵风,吹得柳树弯弯腰。春天里我真想成为一阵风,吹得小草点点头。春天里我真想成为一阵风,吹得小河微微笑......接着我让小朋友将自己的想法编进儿歌中,我们班夏晨阳的儿歌《我真想》:冬天里我真想成为红红的太阳,把阳光洒向小朋友身上,让小朋友不要穿棉衣。冬天里,我真想成为红红的太阳,让小朋友在温暖的阳光下做游戏......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开动脑筋,打开了思路,七嘴八舌抢着回答。班调皮大王李坤然也将自己最喜欢的孙悟空编进儿歌中《我真想》:我真想成为孙悟空,打败所有的妖怪物保护顾老师。我真想成为孙悟空,能打败妖精保护小朋友......每一句简单的话语都是他们智慧的火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整个活动我们就像朋友一样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整合、一起进步。这样的轻松的心理氛围更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孩子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4.给予进步鼓励,激发创造学习的热情
通过以儿歌教育为载体,打造了“创造教育”的幼儿园新文化,我们师生、家长都浸泡在优美、灵动、聪明、智慧的儿歌教育的互动中,说儿歌、唱儿歌、编儿歌已成为幼儿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及时表扬孩子,激发孩子创造学习的热情,让孩子体验到创造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当孩子能像儿歌里那样孝敬父母长辈时,我们及时捕捉到夸奖他们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孩子学习儿歌知道要保护花草树木时,我们夸奖他们是一个有爱的好孩子;孩子看见别人摔倒主动关心和帮助时,夸奖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孩子读了儿歌知道要每天早上向老师问早,放学主动和小朋友说再见,并且不用老师提醒,我们就夸他们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家长来园反映孩子在家爱劳动或不挑食等,也要及时夸奖表扬他们......家长和老师齐心协力,珍惜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为他们进步而骄傲,给予他们鼓励,期待下一次更有进步。这种激励在孩子之间也产生了教育的正能量,孩子们都比以前懂事多了,创造的热情和学习的热情也高了。陶行知爷爷的教育故事也让孩子有所了解,“陶行知”三个字驻进孩子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关于创造教育思想与《纲要》、《指南》中的指导要求是相契合的,之中的理念都有传承,方向是一致的,平时结合对照学习,用于指导实践,无论自身专业成长还是幼儿的学习发展,这是双赢的,今后还要继续将创造教育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幼儿只有拥有了创新精神,思维才会活跃,才会更聪明。
【参考文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见《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751-753
陶行知《创造宣言》见《陶行知全集》第三卷.P482-753
《陶行知语录》.生活教育.2011年12期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