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整合乡土资源 优化园本课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内容摘要】幼儿园园本课程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乡土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营造育人氛围、优化游戏内容、丰富区域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整合乡土资源是优化园本课程的途径。

【关键词】资源  课程  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指出:“各类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纲要》也在组织实施中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然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开展的许多主题活动都有着机械模仿的痕迹,在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上开展得较少,忽视了乡土资源在幼儿成长和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低估了乡土资源中所蕴含的教育力量,因此造成了幼儿在乡土资源认识上存在空白,情感上也缺乏认同感。

基于以上认知,近年来我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并将其与幼儿园课程有机整合,构建形成了低成本、高质量、高效能、特色亮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融合资源,拓展成长空间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世界,为孩子们提供了认识和探索的素材,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拓展了幼儿们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1.走进自然怀抱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我们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万物,将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自然情境中学习”,给幼儿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认知。春天,草色青青,鸟语花香,处处生机盎然,看看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麦苗在春风中茁壮成长,欣赏勤劳的蜜蝴蝶在花丛中忙碌的身影;夏天,鸟语蝉鸣,莲叶满池,感受柳荫下的清凉,学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天,丰收的季节,走进田野,走进果园,感受落叶缤纷,体会果实累累;冬天,严寒中观察常绿的松树,学会那一份坚强……我们还经常带领幼儿去附近公园的小树林里,让幼儿能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鸟鸣、蝉声、风声、水声、小虫子的叫声……大自然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带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欢乐,也促进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

2.创设特色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清楚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去探索。于是,“快乐农庄”在我园安了家,根据不同的时令,种上青菜、萝卜、西红柿、蚕豆等等农作物,并且安排幼儿一起参与种植过程,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比如,春天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翻土、施肥,播种下许多种子,孩子们干劲十足。一段时间过后,一棵棵幼苗从土里钻出来,孩子们都感到很惊奇,我们指导孩子们一起观察幼苗,用自己的画笔记下幼苗的颜色和形状,并猜一猜这些幼苗长大了是什么蔬菜。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关心着幼苗的成长,积极主动参与,除草、浇水、捉虫,每个环节都做得有模有样。一棵棵幼苗在孩子们的关注中长大了,孩子们一下子认出来了——是青菜!谜底揭晓时的兴奋与喜悦溢于言表。在关注蔬菜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蔬菜的成长变化,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照管植物,认识和探究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连吃饭时挑食、不爱吃蔬菜的坏习惯都改了不少。这个小小的植物园,成为了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乐园。

二、发掘资源,丰富游戏内容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和玩耍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的。但是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游戏活动变成了一种室内指定性的活动,活动区域的内容长时间不变,游戏远离幼儿的生活实际,仅仅成为一种摆设,不能给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而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努力挖掘出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延伸到大自然、家庭、社区中去,让每个幼儿都可以在环境中获得自主愉悦的发展,真正将陶行知先生“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这一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1.整合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玩耍活动,集自由性、趣味性于一体,形式多样、简单易学,并且趣味性强。这正正契合了幼儿好奇好动、活泼爱玩的年龄特征。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大量运用了高科技的玩具走进了幼儿的生活,使得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运用受到不断的冲击。幼儿自由自发的游戏逐渐浓缩。同时,有些家长对民间游戏带有某些偏见,从安全的角度上考虑,为孩子买了各种高档玩具,让孩子在家里玩,这些高档的玩具虽然能够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创造性等各方面的能力,但更多的是幼儿的独处,会使得幼儿身体缺乏锻炼,与同龄人的积极主动交流少,缺少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

而民间游戏所独有的趣味性、灵活性和随机性,可以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努力有效利用身边的各种乡土资源,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结合幼儿园、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环境,以此提高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为幼儿的发展打下基础。

比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游戏的理解和游戏的开展都存在差异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对大班、中班和小班的幼儿分别开展了不同的民间游戏,并注意游戏的全面性,既考虑到锻炼孩子的体能,让孩子身体“动”起来,又注意益智性,让孩子脑子“动”起来,还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嘴巴“动”起来。小班的幼儿受年龄限制,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自控能力还不够,可以选择《红灯绿灯》《我是木头人》《贴烧饼》《夹弹珠》等等游戏,这些游戏规则简单明了,可以促进幼儿走、跳、跑等基本动作的发展和身体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发展;中班的幼儿已经能够较好地遵守游戏规则,并且开始尝试和身边的小伙伴自主合作进行游戏活动,可以选择《跳房子》《剪刀石头布》《玩沙包》《七巧板》等游戏,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大动作和小肌肉群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合作与竞争类的游戏,可以选择《二人三足》《跳长绳》《说反话》《五子棋》等难度稍大些的游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自主创意展示

自制玩具有着商品玩具所没有的优点,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随手可得的物品来制成各种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的玩具,不仅仅能够节约经费,还能够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及时、灵活、方便、环保,且针对性强。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完成,力所能及地参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兴趣。

比如,小班游戏《小兔子拔萝卜》中,我们将易拉罐或4个或6个或9个一组,包扎在一起,做成石头,孩子们通过了小桥,再踩上“石头”去拔萝卜,“石头”有大有小,前后的孩子互相扶着,一起顺利过了河,去拔萝卜,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得到了培养;同样还是易拉罐,在大班游戏《我是小小侦察兵》中,幼儿们一个个成了坚强勇敢的侦察兵,易拉罐成了前进途中的障碍,易拉罐等距离排放,幼儿需要单双脚连续跳过而且保证不能碰倒易拉罐,孩子们小心翼翼,看准距离,细心、大胆,身体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另外,易拉罐还可以做成小推车,幼儿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沟通了和家长之间的情感,孩子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三、提炼资源,优化区域活动

良好的区域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游戏的最佳场所,幼儿通过自由交往、自主操作,积极而有创造性地参与活动,获得经验、获得发展。我们教师需要开动脑筋来“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区”,创设适合幼儿成长的区域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将自然材料巧妙改造,用于区域活动中,可以优化区域活动,为区域活动增添更多的活力,给幼儿增添更多的乐趣。

1.提升主题活动内涵

区域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结合主题,充分挖掘相关的乡土资源,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活泼的环境,满足幼儿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教育内涵。

端午节,我们组织“粽香端午”主题活动,指导幼儿认识粽叶,周末和家人一起采粽叶,并学习包粽子,在幼儿园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包粽子、品粽子、听爷爷奶奶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主题活动“有趣的昆虫”中,孩子们捉来了各种昆虫,用透明的瓶子装好,布置成“昆虫的世界”,孩子们一有空就去观察,了解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过程,分清害虫益虫,更加热爱大自然。

2.丰富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材料要依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投放。乡土材料在区域中的放置,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培养幼儿关注身边事物、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全园开展“秋天来到我身边”主题活动时,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活动,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自然资源开展活动。首先我们对活动区域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和主题相关的区域,比如小班的“秋果果”,中班的“秋天的树叶”,大班的“好玩的稻草玩具”。在“秋果果”区域,摆放着幼儿和教师收集的玉米、萝卜、红薯、柿子等,引导幼儿开展认知、分类等活动;在“秋天的树叶”区域,幼儿们收集了各种树木的叶子,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幼儿在认知、分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或拼或剪,变成不同的形象;在“好玩的稻草玩具”区域,摆放着由幼儿、家长、教师用稻草为原材料所做成的各种玩具,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同时还对其他区域的材料进行了替换,尽可能地用身边的秋天的材料来完成。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大量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立足实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就可以为幼儿创设出一个充满新奇感、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从而优化我们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玉.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开发园本课程资源[J].学前教育(幼教版).2015(09).

2.华俊红.挖掘吴地文化资源建构特色园本课程[J].好家长.2015(41).

3.林萍.利用本土资源实施乡土化园本课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4.郝江玉.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园本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教研.2014(05).

5.王淑丽.依托旅游文化资源建构特色园本课程[J].河南教育(幼教).2014(03).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