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形想象让“高大上”的美术课堂“接地气”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可谓在任何时代的教育都不会过时,从生活所熟悉、生活所原有的角度出发,构建美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借形想象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借形想象正是基于生活教育观的理论,让幼儿美术教学实现了“高大上”与“接地气”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美术活动;借形想象;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蓬山此去无此山:幼儿美术教学现状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式。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地指导。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也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二、青鸟殷勤为探看:当前幼儿美术活动的现状思考
对照《纲要》、《指南》精神,我园教师对当前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其结果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童趣
形象概念化、构图成人化、配色成人化是孩子们绘画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画太阳,都是画一个圆圈,四周几条光芒;画树都是一个树干加一个大圆树冠;小动物的形象也非常划一等。又如用色上,天空全涂湖蓝色,太阳涂红色,树干涂褐色等。再如构图上,大多表现为零散式和一字排开式。
(二)选材单一
装饰画、临摹画较多,想象画偏少,写生画更少。
(三)模式单调
第一,克隆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幼儿依赖性强,习惯于“依样画瓢”,模仿成人示范动作,久而久之,自我表现及思维受到压抑,失去绘画主动性和创造愿望。第二,自由式。完全按幼儿意愿自主作画、不加要求随意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幼儿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技能,在绘画过程中得不到及时帮助,容易丧失兴趣。第三,强加式。把成人的想象强加给儿童,以奇异的造型、点、线、画、色、体的拼凑淹没了创造力所应蕴含的深度内涵。这种绘画模式将成人的审美观强加于幼儿,无法体现幼儿的创造意愿。第四,交替式。反对传统的克隆式绘画模式,虽认识到随意作画的不足,但无法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导致具体操作时缺乏可依性而出现的时而传统、时而随意的交替性绘画模式。
(四)评价薄弱
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多为完成作品后评价,也有绘画过程中评价,但评价语过于宽泛,指导性、启发性不够。同时,也发现对每个孩子的评价标准几乎是统一的,没有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另外,在交流环节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说明或表述时,教师往往不能静下心来倾听,还常常为了节省时间就自己代为表述。这样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幼儿表述的机会,而且不能从幼儿的角度体会其内心的感受,更加严重的是很有可能曲解幼儿作品的原始创作想法。
三、繁花落尽见真淳: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美术活动探索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提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结合幼儿美术活动,我联想到了幼儿的生活阅历较少,所以采用借形想象的模式,运用到整个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之中。
“借形想象”以相关、相对、相似想象为基础,注重将模仿思维习惯逐渐变成创造思维习惯,引导幼儿从新的角度去突破、去思考。借形想象形式丰富、轻松随意,包括随意借形、事物借形、生活用品借形、立体物借形、文字借形等,贴近幼儿的生活。如: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老师在带幼儿户外散步时,看到天上形态各异的云朵,老师会引导幼儿想象云朵像什么,幼儿会想到“棉花糖”、“小白兔”、“大老虎”等等。再如,孩子们看到斑斑驳驳的墙体,会说,“老师,墙上有只大螃蟹!”、“老师,我看到墙上有只巨大的可怕的恐龙,它好像要吃东西!”……这些在我们成人眼里不起眼的,可能被嫌弃的,在孩子眼中往往是惊喜、是发现。根据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我们觉得“借形想象”非常适合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它既可以较好地打破传统美术绘画技法约束,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幼儿创造美的情趣,并且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一)挖掘素材,确定内容
结合幼儿园的地理位置,挖掘丰富无穷的乡村生活资源。我们将重视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园本化,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构建美术活动内容,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充实到美术教学中来。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进行不同内容的研究,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在美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添、选编、创编贴近幼儿生活、适合时代特点、有利幼儿发展的新内容。
比如:随着主题活动“落叶飘瓢”进行,周末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任务,就是让家长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到户外走一走,捡一捡各种名称不同,形状不一的落叶,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气息。在幼儿了解叶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了美术活动《树叶鸟》,此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大胆想象,尝试把树叶添画成小鸟。在活动过程中,刚开始出示了一些树叶,分别让幼儿说一说,教师手中的树叶像什么,有的说长长的像蝴蝶的翅膀,有的说像一支针,还有的说像一把扇子等等,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我们的树叶像小鸟,我们看看小鸟的嘴巴在哪里呢?”让幼儿自由想象,可说一说,“那我们怎么把树叶变成小鸟呢?”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看一看如何添画眼睛、添画翅膀、添画小脚,最后来变成一只完整的小鸟。最后,再让幼儿粘一粘、画一画,在快乐中自由发挥,来完成快乐鸟的作品。
但是在教师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小朋友借助树叶添画出了不一样的事物。这也是“借形想象”中的平面添画法,是指让孩子通过在原来图形的基础上添一个或者几个图形的形式,让孩子的思维不再“具象”,达到培养孩子想象力的目的,通过平面添画的形式,进行的美术想象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利用废物,丰富材料
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将重视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美术教育游戏化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处理好儿童在美术中的游戏性体验与美术技巧传授间的矛盾。材料是美术课游戏化的物质基础,对于美术课游戏化来说,丰富的材料,有助于实现美术课游戏化的可能方式,一般来说,我会给幼儿们提供各类美术课程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一定是教师花钱去买,也可以是通过一些废旧的材料来实现美术课游戏化的有效实施。比如结合美术课堂的活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我带领孩子们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这些木偶玩具,并且在做好的木偶上填上颜色,为木偶们做一些新衣服等等,通过丰富的材料,幼儿们乐于参与这样的美术游戏课程。在制作“多彩纸盒”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一些蒲草、废旧纸盒等材料,都成为了幼儿手中的“宝贝”,他们一边制作一边乐此不疲。
(三)创新形式,激活课堂
在创新形式、激活课堂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开展阐述:
减少范画,注重启发。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不提供范画或减少范画的提供。在与幼儿进行观察、交流或指导时,一定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想法,要向幼儿表明他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导他。用“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以怎么做”这类开放式的语言进行提问。
丰富形式,指导想象。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们将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作兴趣,主动参与活动,发挥其创造能力。
(1)游戏法
游戏对幼儿有独特的价值,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场游戏。我们要尝试将美术活动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嬉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活动过程中,放开手脚,尽情地想象与创造,舒展自己的艺术灵性。比如以“我是小手魔术师”为例,引导幼儿一起做一做自己变出来的小手魔术。
(2)生活情境法
幼儿时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不具生命力的无机世界生命化。例如:把树枝看成树的手臂,把树杆上的疤痕看成树的眼睛,把飘落的树叶看成大树妈妈的孩子。这种移情作用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想象的心理基础,我们要精心设计情境,在活动中贯穿吸引孩子的熟悉的生活情节。在课外,我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实践开展美术创作。比如结合幼儿教学主题——“寻找秋天”,我带孩子们来到教室外面的小树林,他们找到了秋天里飘落在地上的落叶,他们感受到了秋天比较凉爽的风,他们看到秋天的小树叶子黄了……随后我引导孩子们回到教室可以将自己对于寻找到的秋天,用美术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有的画出了一片瓦蓝的天空,有的画出了小朋友感受到的秋天的凉爽的风,有的小朋友将落叶捡回来做成了树叶拼画……总之他们发挥了自己无穷的想象力,给了我很多感慨。
(3)借形借物想象法
借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多变的形状引发幼儿的联想。如圆形魔术师、瓶子变变变等,借助圆形、各种瓶子的外形可变的特征,引导幼儿想象它在天空像什么,在海底像什么,在陆地上像什么等,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我引导幼儿可以用手指蘸着颜料直接涂抹出自己喜欢的画面,有的孩子用手指画出一个个小圈,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毛毛虫,还结合毛毛虫的绘本故事,通过我给出的各类电子屏幕上的绘画展示,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思考,在当前学前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我庆幸我们有着经典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带上先进的理念,去探索幼儿教学更美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余丽霞,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9期
[2]李梦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班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6期
[3]陆丽莉,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4年16期
[4]余小红,利用废旧物品开发创意美术活动培养幼儿成才,[J],成才之路,2014年6期
[5]叶旭宏,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自然资源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2年3期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