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种植角中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

《纲要》总则中提到:“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种植角是幼儿喜爱的一角,在种植角经常能看见孩子们探寻的身影,但在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对于种植的兴趣大部分停留在看热闹的状态,不能深入地观察植物,细心地照顾植物,感受自己的行为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种植角  大班  幼儿的探究能力

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都市生活中,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目前,在种植角发现孩子存在草草应付,很少观察的现象,失去了种植角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意义。因此,在种植区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

如何让幼儿在种植角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种植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根据纲要精神,以及当前幼儿发展的需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提出了《用种植角培养大班幼儿探究能力的研究》。以此,来观察大班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探究能力,总结提升指导经验。

正文:

种植培育活动因其自然、生动、直观、丰富多彩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幼儿亲手来种植、亲自来管理、亲眼来发现、亲历并成长,实现了自然环境真实经验的主动获得,也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培育活动中,伴随着植物生长的是幼儿那专注的目光、倾心的付出、耐心的等待、认真的记录、自主的获得,为了把幼儿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想形象的呈现出来,帮助幼儿将获得的关于植物的零碎知识经验系统化,逐步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记录是无可替代的最佳选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鼓励幼儿用绘画、拍照、做标本等方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它强调了记录在发展幼儿探究能力中的方法、内容和作用,那么,在种植培育活动中,为何记录、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呢?下面试以种植活动《我的多肉 我的菌菇》为例从教师和幼儿两个角度来解答这三个问题。

一、为何记录

1.利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确定有趣话题,激发探索热情。种植培育活动中的记录,主要是客观、真实地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利用幼儿比对、验证,寻找到客观的答案。在种植活动《菌菇》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菌菇的生长变化,并把每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在不断反复的观察——记录——交流——再观察——再记录——再交流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树立起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也得以迅速发展。种植活动的核心是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对自己兴趣和想法的追求,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采取有效措施,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适宜的发展。

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发现幼儿探究兴趣,师幼共同预设探究活动主题。这样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再进行探究活动,会让幼儿的探究更自主、更持久、更深入。

<!--[if gte vml 1]>

2.利于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尝试观察记录,建构有益经验。在种植活动中,除了帮助幼儿感受、了解和关爱生命外,也是以种植为载体,帮助幼儿获得植物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增进幼儿对植物的了解?幼儿观察植物的具体观察点又是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开始寻找植物自身所隐藏的教育价值: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长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挖掘幼儿对这些内容的兴趣,生成一个个有意义的观察活动,并鼓励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幼儿的观察记录能了解幼儿兴趣、经验和需要,能调整指导的节奏,把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和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适时介入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不断发现新的教育契机,及时帮助幼儿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更好地认识植物、探究植物。

<!--[if gte vml 1]>

2)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记录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种植活动《菌菇》中,班级每个幼儿分别设计了一本个性化的记录册,幼儿认真做好记录,或用照片或用图片记录下菌菇的成长变化,留下了他们思维与观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了植物生长所带来的乐趣。看着那满满一本的记录册,我们看到了菌菇的生长,也看到了幼儿的成长。 

<!--[if gte vml 1]>

2.教师的记录

1)记录、梳理幼儿的问题。当记录着幼儿问题的“小问号卡”呈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需及时梳理出适合幼儿探究的关键问题,如:种植活动《菌菇》中,老师以表格的形式把幼儿的问题呈现了出来,便于老师了解幼儿、准确评估幼儿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经过筛选和判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幼儿寻找答案,使幼儿在原有经验水平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

<!--[if gte vml 1]>

三、怎样记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在种植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图画、符号、照片等方式直观、形象地记录自己猜想、探究、发现的过程,促使幼儿回顾、比较、梳理,从而深化记录活动。

1.绘画式记录。对于幼儿而言,图像是一种比文字简单且清楚的沟通工具,运用它就可以使他们多样化的想法、意念形象化。因此,在种植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图画、符号、照片等方式来记录,既让幼儿体验着“书面学习”的过程,逐步由符号向文字过渡,也易于自己和他人阅读和理解。

<!--[if gte vml 1]>

3.教师和幼儿记录相结合。在种植活动《菌菇培育》中,我班以周记的形式来呈现幼儿的记录情况,并由老师在旁注明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情况,以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4.扩充生活经验,提升探究过程。幼儿参与种植活动是为了丰富关于种植植物的经验,了解植物的特性和生长发展,但是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并不只局限于动物本身所呈现的“生长特征” “生命周期”等。此外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环境赖以依存的相互关系也是种植活动所追求的教育价值。通过实地参观菌菇大棚——小小讲解员介绍菌菇包的制作——设计干菌菇,使得幼儿的种植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一次次的记录,让幼儿走进了植物的世界,也让我们走进了幼儿的心灵,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思考更认真,交流更充分,探究更积极。伴随着植物生长的记录就是幼儿整个观察探究过程的记录,也是幼儿经验积累的记录,更是幼儿能力发展的真实记录。记录让幼儿在种植活动中更直接、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获得成长!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让幼儿强烈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为幼儿关爱、合作、负责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