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多视角解读儿童 多纬度评价儿童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现代的教育评价向传统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让评价不只是发挥鉴别和选拔功能,而是实现教育和发展功能。让我们更多关注到人类智能的多元本质,关注到儿童智能的差异性和个体具有的特殊性。让我们发现只有多了解儿童,才能进行质的评价;只有多解读儿童,才能发掘儿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因此,现代评价观是充满关爱地理解和欣赏儿童的。在我园《人文精神视野中的区域活动研究》的实验中,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和期待儿童个体的潜质和特性,从多角度观察解读儿童,多纬度的记录分析评价儿童,并且在此方面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一、拓展视角了解儿童,广角度去解读儿童

在实施新《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要了解儿童,公正地评价儿童,就必须客观、全面地解读孩子,不仅要了解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儿童社会性情感及其它智能优势;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经验背景,同时要注重儿童富有个性特质的学习风格;不仅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的结果,同时要注重儿童成长中的一切变化的轨迹;不仅要了解儿童的一般外在形态,同时了解儿童内隐的,潜在的能力倾向。当然,教师还要以仁爱之心,去观察那些在传统评价中没有优势可言的儿童,发现和了解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力,重塑孩子们发展的信心。

(一)平视自然情景,关注儿童的活动过程

儿童的学习是连续的过程,儿童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轨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评价的结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有些教师为了充实幼儿成长档案袋的内容,有目的性地刻意挑选一些能放进档案袋的幼儿作品,以凸显幼儿最终的学习成果,这种情况收集的评价信息是无法使教师完善课程的,也无法使教师提出适应儿童发展需要的有益线索,反而使评价成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大大削弱了评价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自然情景中细致观察孩子的活动,并用心去解读孩子,理解孩子。

观察记录()

背景:老师在活动区投放了新材料:1-9的数字拼图,每个数字用不同颜色的塑泡纸粘贴在黑色的底板上,并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镶嵌在同色的边框图内,便能拼贴出完整的数字。

凡凡在新材料盒里随意摆弄了一会儿拼图,似乎明白了玩法。于是先选出了一个蓝色的边框,然后又挑了一块蓝色的拼图对着底框镶嵌着,当感到拼图与底框吻合时,又继续查找、镶嵌,三块蓝色的拼图组合后,便拼出数字“3”。接着凡凡又开始寻找紫色的拼图进行组合,她左镶右嵌了一会儿,总是无法吻合,于是停住仔细察看,原来盒子内有深浅两种紫色,而她却把它们混合一起了,她立即把两种紫色分开,随即拼出“2”和“7”。这时,凡凡胖乎乎的小脸上终于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分析评价:在短时间的拼图中,四岁的凡凡自始自终沉浸在自我尝试、操作、体验和调整的过程中,她不仅在活动中逐渐感知了材料的颜色、图形和数字,更难得的是对拼图方法的尝试与调整。当然,在这一活动区中,难度最大、图形最复杂的“8”,凡凡还没有真正去探索,作为教师,在下次活动中可以引导凡凡去面对更大的挑战,以便让孩子形成更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俯视群体背景,关注儿童的活动态度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知经验背景的支持,同时也受自身心理特质的影响,同伴群体的影响等等,所以,在观察评价记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多元素系统的参与,比如说:儿童自身快乐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困难的意志、探索发现的渴望等等,因此,要全方位地解读儿童,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幼儿的内部动机,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依托群体背景,通过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横向比较加以观察,以此更好地呈现孩子目前的个体状况,以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对策。

观察记录(二)

背景:中班的美工区:刷画游戏第一次开始了,大大的纸盒,各色颜料瓶,大小不一的画笔等等,甜甜、帅帅小朋友成为本区域的第一批“工作者”。

镜头一:甜甜进入活动区,往调色盘中加了水和颜料,捏着笔搅拌了好一会,却始终没上色。不料却将颜料溅到了左手上,于是她便焦急地擦拭,可越擦越糟,连右手也染上了颜料。甜甜有些紧张,双手来回揉搓着,老师前去轻轻说:“没事儿的,手脏了待会儿能洗干净的,可以开始刷啦!”“我……我不会。”“这没什么难的!”老师握住甜甜的手,在纸盒上轻轻一点,啊!有颜色了!看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甜甜开始放松了,她一声不吭地脱离了老师的大手,自个儿慢慢地刷了起来。

镜头二:帅帅一进入游戏区就快速地拿起笔,可画了二下就放下笔想离开。“帅帅,甜甜已经刷了一大块,真漂亮,你能行吗?”帅帅看了看甜甜的作品说:“我要比她画得更好!”“甜甜画的黄树,我要画彩色的树。”于是他又回到刷画区,用笔粘了些颜料开始刷,左右刷刷、上下刷刷,连底部也基本刷到了。这时纸盒上开始冒出一个个小泡泡,帅帅还用笔尖对准泡泡戳一下戳两下……

分析评价:面对新的游戏情景,甜甜和帅帅表现出或胆怯、或活跃迥然不同的学习风格。其实甜甜已有了一定的技能,只是由于胆怯而表现得拘谨畏缩;而帅帅相对比较开放活跃,善于关注环境,但缺乏耐心,对活动的结果关注不够。作为教师下一步应该引导孩子在图案设计上进行创造,注重开拓孩子的创造潜能。

本记录中,教师对甜甜的鼓励与扶持,对帅帅的设问和激将,均建立在细致解读孩子的基础上,体现出教师对不同个性、不同风格幼儿的引导能力。当然,通过评价,教师也可以从中审视和发现自己对教育环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是否适合幼儿,同样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锤炼。

(三)透视不同时段场景,关注儿童个体间的成长高度

每个孩子都在发展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往往是缓慢的,隐藏的、阶段性的。面对全班儿童,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和对话方式,在细节上注重为儿童的发展增加一份支持,对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发展给予正确的支持性评价。因为正常情况下,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迟缓儿童”,他们的反应是比较慢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特殊关注。

比如说,评价幼儿进餐良好的标准就不能一刀切,不能规定以“吃得快和吃得多”来衡量,而是根据儿童的差异性来评价。正常肥胖的幼儿吃得多又吃得快,为了利于他的健康,我们就要引导他细嚼慢咽吃适量的饭菜才行;对于挑食的幼儿,我们不能一律给予批评,针对个别幼儿对一些食物确实有过敏现象的,我们就要区别对待,给以宽容,从而帮助幼儿建立各取所需的观念,进一步了解自我、形成自我的概念。

当然,各项活动中,幼儿的作品,幼儿的真实记录都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幼儿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师应充分研读每一位幼儿,从幼儿的本身出发,让幼儿感到安全与自由。如果教师对儿童的评价不当,往往会使幼儿引起心理紧张,使幼儿产生提防心理,并且因过份在乎教师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个性化的表现。因此,解读幼儿要学会等待,在不同的时间内,不同的时期里,不同的阶段中捕捉幼儿的成长与变化,分析和统整来自各方面、各个时期的评价信息,从而掌握儿童的成长的速度与成长的高度,并根据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尝试多形式的记录,多纬度给予评价

观察和记录是解读儿童的过程和手段,要确切地评价目前活动区对幼儿的发展功效,记录便成为观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和难以周全。如何在集体教育背景下比较准确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儿童的活动状态和发展要素,并简洁有效地予以评价。我们针对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教师的困惑,从我园儿童及游戏区域的实际状况出发,尝试采用了图示、表格、文字等多种方法,从而及时、简洁、有效地获取信息,达到真实、客观地反映幼儿的发展状况,对儿童进行全面记录。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发展等多种纬度予以重点分析,并公正地进行评价。当然,具体的记录和评价的方法目前尚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还有待完善。

(一)平面图示法

平面图示法就是用几何图形在平面上探索出班级区域活动的现场方位,老师在图上相应的区域位置记录参与该游戏活动的幼儿数及简单情况,一至二周后进行统计分析。此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全班幼儿的整体活动态势作全盘了解,并能直观地了解到各个活动区域的参与率及近期儿童活动的兴趣等,记录方便易行。但更多地反映的是“面”上的情况,是全班整体的活动的一般状况,很难对个别幼儿的状况、某些细节进行描述性评价分析,只适合作为材料投放或材料调整中的策略依据。

(二)表格统计法

表格统计法是根据观察的重点项目绘制表格,在观察过程中用简单的符号和文字记录部分或全班幼儿在某一时段参与重点区域的情况(包括人数、频率、游戏状况、幼儿能力水平)。在全面观察之后,教师可依据活动中的共性问题和幼儿近阶段的必备经验等因素,确定重点观察区域,通过观察与记录,了解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能力发展状况,使教师的观察有了一定的指向,也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自然衔接和操作。但是该记录法不能细致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过程。

(三)个案分析评价法

个案分析评价法是在针对特定对象的活动过程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从中解剖分析观察信息,找出内隐的价值因素,归纳和提炼对儿童的解读与评价,从而生成新的教育策略。具体案例可详见观察记录(一)、(二),个案分析评价法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建立儿童个体档案,从不断进行的后续记录中,可以看出儿童个体的发展与变化的成长轨迹,为教师在解读儿童、自身行为分析、教育策略思考等方面提供了极其鲜活的素材。该方法对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现今幼儿发展性评价中已被广泛运用。但是,个案分析评价法比较费时、费力,对教师的分析和提炼水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操作的简便性相对有所缺失。

总之,通过多视角去解读孩子,多纬度去评价孩子,使得我们日趋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把对儿童的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研究的生命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以提升。但是,面对新的要求和新的形势,我们还必须广泛吸纳新的信息,整合和建构对儿童教育的新理解与新理念,从而形成更科学的儿童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冯晓霞: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 学前教育研究, 2003年第9

3]伊丽: 儿童个体建构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市论文一等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