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凝炼和融思想 铸就做学合一校园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幼儿园办园思想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源泉,幼儿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体现,幼儿园内涵的差别就是文化的陶冶。多年来,我园以幼儿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和发展,以关注人的“成长”为核心,建构“和融”思想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形成做学合一的教育特色。

一、彰显“和融”思想,建构“做学合一”

在幼儿园文化建构过程中,我们按照教育的本质追求、幼儿园文化背景、人的发展需要确立我园办学思想是坚守和融,以德为滋养,容万物于胸,融天地于心,成未来于今。拓展师生前行的路径,形成“做学合一”的特色。

1. 和融的意蕴

和融是人生命的价值,是生命的追求,也是生命的能力。所谓“和融”,就是以德为滋养,即立足于师生的发展,立足于师生的未来;容万物于胸,指具有宽阔、包纳的胸怀;融天地于心,即遵循教育规律和师生身心发展规律;成未来于今,就是立足当下,着眼发展。在这里,我们选定的是“和融”而不是“和容”。我们认为,幼儿园文化建设更应该是多种先进文化的融合,是各种先进文化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去接纳,去拿来,去获得。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幼儿园管理、教育、教学行为基本表现为民主、尊重、吸纳、传承、创新等。

和融是孕育成功的温床,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也是培育情感的基础。和融的教育既关注成长也追求和谐,和融教育的目标让人能够快乐成长,教育的理想让人追求幸福成长,教育的过程让人体验成长,教育的结果让人享受成长。这里的“人”是每一个孩子、教师、家长和周围的社会成员,我们教育的对象不应只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教育者,也都应该是受教育者。“发展”是人的生命需求,每个人都渴望成长,都需要发展。所以,追求师生和谐成长,体现了“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孩子的差异,依靠和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更体现了大教育观——家长、孩子和教师一同成长,共享教育的价值。

{C}<!--[if !supportLists]-->2.{C}<!--[endif]-->“做学合一”是路径

人的成长方式很多,做、学、创是最为重要的路径。但在不同的成长路径中也有共同的“元素”。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做、学和创,因为做、学、创是人成长的关键“要素”。基于这样的理念,要想实现“成未来于今”,就应该树立“做学创合一”的风尚。所以幼儿园将“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学创合一”作为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旨归,并细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引导师生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总之,我们努力追求让和融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和融的制度发挥作用,让做中学的课程适合儿童,让每一次成长卓有成效。

二、追溯“和融”的源头,推进“做学合一”

1.“和”是时代精神的召唤

二十一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大概有五个方面,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它关系着人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为了求解这五大冲突之道,追寻人类文化的出路和前景,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想,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于是,“和”成为一种文化思想便成为时代精神的召唤,成了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也是回应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的最佳的文化选择。在“和”中融入其他文化的合理、精髓成分,它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因此,和融便成为一种文化的选择。

2.“和融”是园所特点的必然产物

我园1997年创办,起步较晚,当时是全县首家以“公有民营”体制运行的幼儿园。由于行政主管隶属妇联,且“事业编制”紧缺,使得幼儿园“用人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尽管一些优秀的统配生前来应聘,可因为“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只能望而却步。我们深知教师素质决定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面对着挑战与机遇同在,风险与利益并存的状况,我们面向全社会广招博览德才兼备的编外专业教师,使得幼儿园的编外教师占比为85%。在这种情况下,园所管理的风格更应该注重人文性,注重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教师不断优化,不断成长。所以,我们提出对教师实施“支持式自我管理”的策略,通过支持、信任教师,不断激发教职工的智慧和潜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通过不断营造教师自我发展的环境,从而形成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和团队意识。因而,和融思想应运而生。

近年来,我们把和融理念用于幼儿园工作的指导,甚至把它作为幼儿园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校园文化,并成为我们管理中特有的信条。可以说一种文化现象或者理念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不断被总结出来并被反作用于实践的。和融文化的理念也是在我园多年的管理,特别是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凸显而被总结出来的,并被师生所认识和接受的,同时它又作为一种鲜明的校园文化,始终在幼儿园办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从而成为县机关园一切教育实践的指导性理念。

3.科研是“和融”的基石

十一五期间,我园开展了南通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人文精神视野中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研究我们努力倡导一种理念:以人的存在为思维基点,以尊重生命、尊重潜能,彰显个性为核心要义,以关注人的自主发展、互动发展和最优化发展为终极指向的价值观念。我们利用幼儿园每个楼层都有宽阔走廊的优势,在每个楼层的走廊创设了区域环境和角色游戏环境。然后以幼儿自主介入为实验对象,以优化幼儿园小组教学为突破,以人文化的游戏为媒介,积极开展区域游戏研究。充分保证幼儿的自主选择权,真正关注儿童,尝试随“心”而为,随“机”出彩,随“需”而导的理念,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保证,并逐步形成做学创合一”的区域游戏课程

三、夯实卓越的策略,开辟“做学合一”的道路

“和融文化,根在心灵”。要创建“和融”校园文化,一是要注重和谐,二是要融合、共进。不仅要促使校园组织机构、教育环境的和谐,而且要形成人际关系相融共进的文化,并通过“和融”的幼儿园文化引领,培养全体成员具有“灵动和谐,自强志远”的人生态度和完善人格。

1.打造“和谐、进取”的园所环境文化。我园将办学理念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幼儿情操,浸润幼儿心灵,努力把幼儿园打造成为激励师生积极发展的“心灵校园”。

1)环境熏陶区域:幼儿园利用有限的空间,花大气力,改造了幼儿园主教学楼的采光顶,封闭了各楼层的风雨阳台,使幼儿园拥有了宽敞明亮、温馨怡人、舒适的大走廊,这是开展公共区域活动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之一。在各楼层走廊,设置了多维的区域操作平台,用屏风、轻纱分隔成众个小区域,方便幼儿操作与自由进入。

温馨而充满童趣的区域环境是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低不等的玩具柜,大小造型各异的小帐篷,大量自制的小型操作材料——精美可爱,选用亮丽的橙、绿、黄三色为主色调,明亮的色彩留下遐想的空间,让孩子留连往返。区域环境的点缀让全园呈现为一幅集明快与典雅、活泼与沉静于一身的美丽图画。

为了支持幼儿充分探索的愿望,我园发挥了走廊三层操作平台的优势,提出最新主题的操作材料放置第一层,新的主题产生后位移第二、三层,这样就保证操作台上正常有三个主题的操作材料,充分保证了幼儿区域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经常性,并有效地延续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幼儿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此区域特色环境的创设,不仅从艺术的角度给人以美的感受,也从文化的角度提升了教育品味,着实体现了“让美来自孩子、把美带给孩子、用美熏陶孩子”的环境育人理念。

2)功能设置区域:要增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要让孩子们看到和感受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去感悟,形成文化自我向导的内部机制,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心理意识。为此,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创设了两大功能区域:

1+12的公共区域。这种区域打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的界限,拓宽了原有的活动空间,幼儿拥有了更广泛的环境与信息资源,幼儿在活动中的选择性大大增强,而且由不同班级汇集而来的材料集中呈现,极易形成多个层次,多个维度的区域空间。

②快乐系列“区域吧”。富有创意的快乐系列区域,不仅具有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气息,而且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易于操作,是孩子们喜爱的各项活动。不仅让孩子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得以配合,还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如:快乐滚吧、快乐扭扭吧、经典诵读吧、快乐劳作坊、快乐小当家等等。

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能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而通过开放式、提示式、操作式等各种凸显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自然和融洽。

2.凸显“支持、和谐”的幼儿园管理文化

“和融”文化,是通过和谐凝聚人心,融合团队力量,创造令人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让师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园秉承“爱德、求真”的教育理念,倡导“以爱为根基,力求从心灵走近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的人文管理理念,不断搭建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分层管理评价,努力使每位教职员工均能在自己所立的位置上谋其政、尽其责,为幼儿园的生存发展竭尽全力。

1)支持式管理——积聚情感效能。幼儿园要发展,必须具有人文化的管理制度。我园的“支持式自我管理的制度”从教职员工自身的发展需要、兴趣出发,注重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管理方式,以人性为前提,以感情为纽带,以精神为寄托,重视管理中的“柔”性功能。“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核心凝聚力,为了营造一个积极、进取、和谐的“爱”的氛围,我们对全园教职工的生日信息均进行了细致的采录,大家每逢生日的那一天,总会收到一盒来自幼儿园的精美蛋糕,寄托着一份爱的祝福。看到教职工因听到情同手足的姐妹们祝福而溢于言表的那份感动时,我们一起为爱的力量而感恩。这就是集体的温暖,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阳光的温暖与幸福。当然,我们开展的娱乐活动,如拔河比赛、夸夸我的好搭档、卡拉OK比赛、感动人物评选等等,活跃了教职工身心,在欢笑中忘却工作的劳累,激发了工作动力。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个个小“光束”汇积总光源,形成光的积聚,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2)互动式对话——营造精神平台。幼儿园将开设“心声论坛”、“心星博客”等信息平台,让教师们自由交流,透露心声;通过教代会、年级组、教研组等组织体系,发挥教师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管理意识和责任感;在同事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通过“心灵日记”、“灵动QQ”、““班级开心一刻”等形式和途径,展开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从而实现师生价值的认同和境界提升,营造一个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

3.践行“做学合一”的园本特色课程

结合和融思想,我们将对“做学合一”的园本课程提出这样的宗旨:课程结构要变中求稳,课程实施要稳中求新,坚持做到“全面优化常规课程,规范丰富特色课程”。在活动组织上,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温馨、和谐、宽松的自主环境,并把教育内容转化为孩子可以操作的游戏环境和材料,切实从“教会”孩子转变到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材料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引导孩子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对环境材料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学会操作”,开辟用手思考的道路。

课程管理要在互动中学。今后“做学合一”的园本课程倡导管理者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为教师创设开放互动的空间,给予教师相应课程决策权,支持教师大胆创新;同时管理者要走出办公室,深入教育实践、课程活动中与教师平等互动,商讨教育活动进程,亲自参与课程活动的设计,观察教师,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这样的课程管理使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其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

课程培训要参与中学。今后“做学合一”的园本课程要在实践中落实理念,在实践中转化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技能,由此,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以菜单式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沙龙式活动为载体,组织不同层面老师参加不同的项目培训。同时,我们的培训活动还面向全体家长、面向全体员工,让新的园本课程理念在每一个人心中扎根。

开辟做学合一的园本课程道路,顺应了幼儿好奇、好问、好玩和好动的天性,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自信、求异、尝试、发现、创造等基本素养,而且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教师们也在课程不断创新与发展中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智慧,所有这些都是弘扬“和融思想”的有效路径。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机关园的全体师生正汲“和融”之钟灵,淬“天地”之毓秀,辛勤地“做学创”,幸福地“享成长”。

 

 

 

                                       (获江苏省学校管理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