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游戏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问题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游戏环境的价值取向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教师重视儿童的基本需求,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幼教工作者心目中共同的要求与美好的心愿。自主性游戏理念的提出,强调自主控制,使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因而,日益被教师接纳并逐渐在幼儿园广泛开展。同时,大家也产生了这样的困惑:游戏的教育功能从何体现?强调幼儿自主控制,幼儿游戏是否还须游戏目标?有问卷表明:65%的教师认为幼儿的游戏若缺少了教师的指导便玩不出水平。皮亚杰的相互作用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自己的“动作”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不能仅仅理解为显现的直接干预。强调自主,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实践证明:游戏环境的优化,能体现教师的隐形指导,有效地保护幼儿游戏的自由性、自发性,让幼儿在“自己的游戏”中主动发展。

 二、理论依据

 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即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潜力,教育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使儿童的个性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发展。可见,环境对幼儿自主游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对于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他们在游戏中对自由的体验越强烈、越丰富,带来的发展收益也就越大。

因此,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游戏中,自由创造,主动发展。

 三、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研究方法:从20039月至20047月,先对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状况进行观察、分析,随后再进行深入研究,内容包括:游戏主题、情节发展、替代材料、场地自主使用情况等。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有关研究。

  研究内容:

  (一)在物质环境中渗透隐性指导功能。

物质环境是基础,它包括时间、空间和材料。

  ⑴充分利用合理的时间。由每周一次的“快乐星期五”增至每天固定进行,每次游戏时间不少于30分钟。游戏中,幼儿自由把握玩某一类游戏的时间,教师不干预。

  ⑵充分发挥灵活多样的空间。

  A.由功能化向人性化转变,营造温馨柔和的家庭气氛。红褐色的地板与粉色的中绿色桌椅搭配决定了活动室内厚重的色彩基调,走廊内几张长条状方桌将区域生硬隔开,强调了功能性:这儿只能坐在椅子上玩。这样的环境带给幼儿一副“硬冷”的面孔,他们是不喜欢的。人性化的环境一切为孩子考虑,强调人际互动,隐蔽的角落带来安全感,柔化的材料、随意的布局营造了温馨柔和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放松愉快的心情。如:拿来一些色彩鲜艳的泡沫拼板铺在活动室一角的地上,用鲜绿色的大型插塑搭起个低矮的小篱笆和可以钻来钻去的小拱门,效果就不一样了,孩子们就会很惊奇地询问:这块地方是玩什么的?接着在搭好的桃红色的塑料架上随意放上几小筐玩具、一些拼图、几本书,墙边再摆上一些有色彩的大型积木,孩子们会发现:这儿可以看书、玩拼图,可以在地面上坐着、爬着、躺着玩,还可以用积木搭成自己需要的桌椅等物品坐在上面玩。然后给这儿低低地安上一排用粉色的布和白纱做成的落地窗帘,系上个红色小绸带,再放进几个漂亮的布娃娃、雪白柔软的长毛绒大熊、电话机,还有几件小小的衣服放在竹篮里。孩子们就会高兴起来:我们还可以抱抱大熊,给布娃娃穿上漂亮的衣服,把窗帘扎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还可以对着电话筒说说心里话,这儿真跟家里一样。最后,给小门、窗帘绕上几缕青藤,上面盛开着红色、黄色的小花,孩子们就会非常喜欢这里:比家里还要漂亮,我们要脱了鞋进去安安静静地玩。

 B.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强化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

 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如:保持区域的原有布局,玩具只能在本区域玩。孩子们感到自己仍不是游戏的主人。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能。如:玩“医院”的孩子在给“娃娃”动手术时发现缺少手术用的剪刀,他们就自发地到美工区拿来原本做“纸工”用的剪刀,又觉得智力区的粉红色柜子隔出的四四方方的空间很适合做“手术室”,他们干脆把“娃娃”搬进了“手术室”做起了“手术”。当美工区的孩子用油泥捏出了各色饺子放在作品柜上展览时,他们觉得这样好的饺子不给人家吃那才可惜呢,于是美工区就有成了“饺子店”。紧靠旁边的智力区又成了孩子们吃饺子的餐厅了。当“小舞台”的演员多起来的时候,用三块折板隔成的表演空间就不能满足他们了,孩子们搬来活动室的小椅子,动手搭起了一个大舞台。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

 C.教师主导向幼儿主体转变,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大胆创设游戏环境。

 什么样的环境,孩子最喜欢?过去,老师费尽心机地贴贴画画,力图创设最适宜本班幼儿的环境,往往他们不领情。现在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当他们看到周围满眼都是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自豪地说:“我们是这里的主人”,从而激发起更加强烈的动手创造环境、自主游戏的愿望。用幼儿自己画的画、纸工装饰各活动区的墙面:提供塑料托盘,让幼儿随意摆放做好的泥工作品,进行展览;留一块空的玩具柜,让幼儿将自己拼搭的玩具造型尽情展示等。有的幼儿甚至不满足与此,自己拿来纸和笔答,画了一张“全家福”,往生活区的墙上一贴,玩起了“娃娃家”,将建构区的纸盒拼拼摆摆,又是一个另类的“娃娃家”。

 (二)关注情感因素,优化师生互动的关系。

  游戏的首要价值就是:愉快体验。因此,游戏的精神环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让每一个人(包括教师)感受到爱的温暖。游戏中,对每一个孩子提出“要让每个人都快乐”。刚刚离开妈妈怀抱的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适应,教师的鼓励、同伴的友爱,促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也迸发出爱的力量,不断对交往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反思:我快乐吗?别人快乐吗?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友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美妙感受。

 其次,宽松自主的游戏氛围,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才会促使幼儿自由、自主地游戏。游戏中无论教师、幼儿,大家都是朋友,孩子们讨论或提出游戏主题,决定游戏中的角色、参加人数和玩法,场地布置和材料的运用由孩子们自己做主,教师可以在必要时帮助他们把意图表达得更清楚,如:玩“医院”的女孩想用方形的白纱做个护士帽,由于幼儿动手能力较弱,自己努力后仍然做不出,教师就帮她叠了一个小帽子,用夹子固定在头上,这个小女孩高兴地当上了“护士小姐”。当游戏中出现了问题或“不开心的事”经过师生讨论,规则就产生了,大家自觉遵守,目的只有一个:玩得更开心。除此以外,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必须要培养的,如:玩具从哪儿拿的,用后要放回原处。

 四、研究成果

两年来,我们看到幼儿的自主游戏状况有明显进步,其中表现最突出是小班阶段。现以小班幼儿初期与末期情况对照为例。

幼儿自主性游戏状况对照表

内容

数据

阶段

主题

情节

自主使用场地

替代材料使用

  X

  S

T检验

初期

2

6

0

3

2.75

2.5

P0.01

       

末期

9

34

9

27

19.75

12.74

(注:不排除自然成熟因素)

 同时,我们发现幼儿在交往能力、情感态度、创造潜能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1. 不断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首先,体现在幼儿交往中主动意识的增强,他们从独自游戏发展到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发出邀请。其次,交往策略的灵活多样更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不限制人数的游戏中,幼儿能学会观察、协调。例如,正在玩的游戏中因人数过多而使空间拥挤、玩具不足,他们会采取自动退出、更换游戏或与同伴协商等办法使游戏能继续快乐地玩下去。

 2. 逐步形成的积极情感

 自主游戏是快乐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坚持着“大家都快乐的原则”,逐步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体现在:幼儿在园期间情绪愉快,交往中攻击性行为减少,关心同伴、帮助别人的行为增多。如:游戏中有一幼儿欺负同伴,顿时遭到大家自发的谴责。这种积极的情感也流露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如:看到老师忙累了,主动给教师捶捶背;在家看到父母生病了主动关心、照顾等。

  3.挖掘不尽的创造潜力

 游戏初期,幼儿不会自主使用场地,只会使用3种替代材料,游戏主题的产生、情节发展都需要教师大力帮助;游戏末期,在幼儿自主创造的激情中,游戏主题增至9个,情节丰富,所有场地自己布置使用,替代材料使用数量是初期的9倍(见表)。这种挖掘不尽的创造潜力得到前来观摩游戏活动同行们的交口称赞。尤其是传统理念中认为中班幼儿才会出现的以物代物的行为,现在小班也出现了,而且操作水平之高令人惊讶。

五、研究后的启示

1. 开展自主游戏,教师的最大收获莫过于观念的转变。游戏中教师应是观察者、参与者、支持者,始终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判断,了解幼儿并提供适宜的帮助。

2. 我们应重视环境的“会说话”的功能,渗透隐形性指导。教师通过参与游戏、布置环境,把友爱快乐传递给幼儿,把平等尊重表达给幼儿,把人文历史展示给幼儿,形成有效的动态循环,使教育更完善。

3. 自主游戏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对幼儿一日生活中自理能力、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游戏环境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优化环境,能使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独立自主地创造,积极主动的发展,尽情享受着游戏带来的美好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赋予我们更新更高的要求,切实把握好教师在教育环境中的正确取向,对游戏的指导有着不可低估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进:《关于幼儿游戏教育的思考》,南师大教科院出版社

[2]2002年幼教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12月出版

                                                 (荣获省论文二等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