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4 12:03:06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开展,孩子们的自主创造能力在第一步支架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与发展,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学会了遇到问题讨论协商自我解决,一些生活习惯也在孩子们的自主讨论、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中自然形成。

【关键词】

课程游戏化 生活自理能力 自主形成

【正文】

一、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游戏中,孩子们会遇到很多收纳、整理的问题。秋冬天到了,孩子们的外套都渐渐地穿得厚起来。每次运动后,衣物篮子里的外套也越堆越高。一天中午吃完午餐,涵涵妈妈来接涵涵回家午休,涵涵像往常一样,到篮子里取自己的外套,可是找来找去都找不到,看到涵涵趴在篮子旁边找了很久,有几个孩子就不由自主走了过来,帮助涵涵,只见她们把衣物一件一件地摆放在旁边的桌上,一边摆一边喃喃自语,“唉!这外套真多呀!”“我们的外套好像变厚了,就变得多了。”“会不会搞在一起不见了?”“这是放在哪儿啊?一件一件找太麻烦了。”终于,在同伴的帮助下,把涵涵的衣服找到了。接着,孩子们也就忘了再把衣服放进篮子,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衣服,已经被翻乱了,保育老师为了赶紧整理桌椅,把衣服都塞进了篮子里。中午起床的时候,看到有的孩子在篮子里找了半天才找到外套,有的孩子干脆先不去拿外套穿,直接玩耍去了。下午放学前,保育老师又一件一件地把外套举起来,让孩子们认领。

分析问题:

1.秋冬天的衣服变厚了,一个衣服篮子已经装得满满实实,衣服不好拿了!

    2.保育老师在分发衣物的时候,孩子们有消极等待的现象。

3.一日活动中,孩子们的生活行为习惯不能自主养成。

著名的教育家孙云晓说过:“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孩子们从小自主形成的生活好习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经常看到身边那些生活习惯特别好的孩子,学习习惯也特别棒,学习、生活、习惯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之四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如何“游戏化”。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隐藏着许多教育契机,从上述孩子们亲身体验的案例可以看出,他们显然已经对衣服的摆放整理产生了疑问和兴趣,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组织孩子们主动讨论寻求整理的方法,在贯彻《指南》精神和践行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结合整理衣物活动,我们尝试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整理”问题,减少教师的直接干预,支持幼儿自主学会整理,尝试进行自我服务的行为习惯养成,形成了初步的生活教育课程。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活动一:怎么放?——找篮子

一个篮子里面装许多衣服,显然已经遭到孩子们的否定,大家有了想解决问题的意愿,带着这样的问题,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讨论,孩子想到要多找几个篮子来放,于是就去找保育老师寻求篮子,当找来了一个同样大小的篮子之后,又发现篮子太大,教室里原来放篮子的地方不好放了,那怎么办呢?大伙儿就决定在教室里重新找一块可以放下两个篮子的地方。孩子们找来了卷尺,很认真地进行了测量,比较。可是怎么找也没有两个篮子可以放在一起的地方,最后,大家决定两个篮子分开放,一个放在教室里,一个放在寝室里,女生的衣服脱下来放在教室里的篮子,男生的衣服脱下来放在寝室里的篮子。这样的分类摆放,确实也缓解了孩子们找衣服的问题,可是过了一周,检查卫生的姜老师来到班上,看见我们教室里放了一个大篮子,寝室里放了一个大篮子,很不满意,告诉我们这样放不美观,我们的教室寝室是一体的,说太乱了,必须重新整理。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孩子,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又很热情地讨论起来,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尊重的个体,孩子们会更加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游戏。有的孩子想到家中的收纳箱,主动提出来,把大篮子换成家里的收纳箱,很多孩子都提出要带收纳箱。最后涵涵和程程带来了两个收纳箱,接着,大家又忙活起来,他们发现教室里钢琴的旁边有一块空地方,空间很大,于是就拿来卷尺继续测量,最后决定把两个收纳箱放在钢琴旁边。大家一致认为,收纳箱这样放姜老师肯定很满意。两个收纳箱可以仅仅靠在一起,又方便又美观。

活动二:还可以怎么放——找分类

经过了一番周折,孩子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只按照“女生”和“男生”分类摆放了。有一天,兮兮跑来问我:“老师,我们的外套除了可以按照男生和女生放,还可以按照其他方法分吗?”“孩子,当然可以啦!”孩子们进行了讨论并记录。有的说:“按照颜色分”,有的说:“按照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还有的说:“有的衣服薄,有的衣服厚,按照薄的和后的分。”。。。。。大家互相看着自己的外套,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孩子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及时支持并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想到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再进行汇总,一共统计出11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有:黑色的和彩色的;拉链的和纽扣的;带花边的和不带花边的;长的和短的;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有口袋的和没有口袋的;棉的和布的;有动物图案和没有动物图案的;花的和纯色的。教师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给孩子提供支撑的环境,让幼儿有表现和展现自我想法的机会。利用收纳箱的背景墙,把孩子们想出来的方法进行了展示。大家想把这些分类方法试一试,孩子们做了一个小小记录本,挂在收纳箱的旁边,每天按照自己愿意摆放的方法进行摆放。孩子们非常配合,经常更换不同的整理方法,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形成了自主整体衣物的好习惯,再也没有出现随意把衣物脱下来就往篮子里一扔的现象。            

在孩子们进行分类摆放的一日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偶发性的学习情境。

情境一:孩子们在调整后的第一天,整理衣物就选择了按颜色进行摆放,早晨,值日生入园的第一件事就给收纳箱做起了标记,可是,在做标记的时候,发现颜色标记不好做,因为小朋友衣服的颜色太多了,做许多标记没有用啊!只有两个箱子,怎么办呢?有的说:“就分红色和绿色吧!”“那穿黑色衣服的小朋友就没地方放了。”孩子们并没有因为遇到了困难就选择其他方法,他们还想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摆放,于是就找到了我。我提示他们先看看班上哪种衣服的颜色最多?大家又展开了一次对各种颜色衣服的统计。虽然这个统计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比较难,但因为孩子们迫切想知道怎么办,所以在我的支持和鼓励下,大家一起通过数数,统计,记录,最后发现穿黑色衣服的最多。不需要大人直接告诉方法,就已经想出分黑的和其他颜色类。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非常厉害,当我们把孩子放在首位,认定并相信他们是活动和游戏的主人,才能挖掘并看到孩子身上的力量。

活动三:我还会收纳整理什么?

孩子们经过了一段时间对衣物的整理,对衣物的分类摆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天气很冷,孩子带来了帽子没有地方放了。她们没有向以往一样只想到求助老师,帽子围巾摆在哪里?而是,问我要一根绳子,她们说:“美术墙上有网格,可以把绳子系在上面,用夹子把帽子夹在上面。”我给孩子们找来了绳子,夹子,孩子也不需要我的提示,自己把帽子夹在了上面,而且还自主地对帽子分类夹了起来。因此,我也提供了一本空白的记录本,让孩子把每天帽子归纳、摆放的情况记录下来。孩子们通过经验的获取,已经能够自发组成项目性合作学习。

之后,我们还进行了“生活小能手”的日记打卡,每天,孩子和父母都能在家中积极地整理自己的衣物、衣柜,还能把自己的整理日记进行互相分享交流。家长们从“分类整理衣物”的活动中,也纷纷表示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孩子们现在已经自然养成了整理衣物、衣柜的好习惯。通过一个“整理衣物”的小小举动,让孩子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探究和感知,不仅积累了生活习惯经验,还获取了一些分类小知识。

三、 活动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在探索与实践课程游戏化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关注幼儿一日生活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在整个衣物整理活动中,幼儿养成了主动学会归纳整理衣物的良好习惯,同时,拓展了幼儿在分类统计等方面的学习,尊重幼儿个体,在幼儿生活管理上,也能够让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教师能够深入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在熟知第一步支架的基础上,探知第二步支架中所提出来的“引导幼儿深度学习”。通过小小的衣物整理生活环节,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重视孩子们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契机。中班的孩子已经对分类有了初步的概念,但通过整理活动,孩子们探知出更多分类的方法,这些方法为孩子的二次分类提前做了概念性的准备。朵朵在进行“男生”和“女生”分类的同时,就发现男生的衣服还可以分“长的”和“短的”,女生的衣服也可以分成“带花边的”和“不带花边的”。接纳孩子在记录过程中特殊的记录方法,有的孩子用数字来表示自己做的第几种方法,有的孩子用点子做的标记,还有的用的是星星。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更多的想法。

2.促进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穿脱衣服,是幼儿在园经常要进行的环节,热了知道脱衣服,冷了知道穿衣服,穿插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整理衣物活动,孩子们不需要提醒穿脱衣物了,因为他们喜欢上了管理自己衣物,提升了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促进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有趣的分类活动,也让孩子觉得每天穿脱衣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提升了对生活习惯的认识。

3.激发了孩子的生活潜能。通过整理活动的前后跟进,进行持续的时间,让孩子们从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只会向成人求助,变成了在生活中也会自己动脑筋,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对帽子的整理摆放,对自己衣物、衣柜的整理收拾,充分肯定了孩子的生活自主管理能力。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仅仅能对自己所有的衣物进行有序地摆放,在游戏材料的收拾整理,学习用品的管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