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基于观察的科学区材料投放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3 15:46:25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

科学区材料一直是实现科学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本文基于观察梳理了科学区材料投放三个问题,并针对三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区材料投放策略

【关键词】

科学区;材料;材料投放

 

材料一直是实现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在投放幼儿园科学区材料时,老师应以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在持续聚焦观察幼儿使用材料开展游戏情况后,不断完善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层次性、科学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推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一、科学区材料投放问题梳理

(一)材料搜集有压力。

在科学区活动中,儿童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建构经验的,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科学游戏材料供孩子们选择和探索。因科学区科学特征明显,需要投放一些高结构的实验材料,这对教师的搜集工作和幼儿园的资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更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和充分挖掘素材的能力,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很有挑战性。

(二)材料更新不及时。

材料更新不及时主要体现在老师们对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的不够重视,未对科学区的材料提供进行持续性的规划与思考,他们往往比较重视一开始材料内容的设计和环境创设,其间,对如何准确把握材料投放的时机,如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发展契机,如何对材料跟进调整等问题关注不足。其实这些要素对幼儿整个科学区域活动的状态以及幼儿的行为认知是有很大关联的,特别在某些特定的游戏时段是有决定意义的。

(三)针对性设计不足。

科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地方性、生活化等特点,在以区域游戏为发展载体时,需要以幼儿的实际能力、需求、思维等为前提,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材料设计。同时,幼儿在成长中所接触的生活形态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依托幼儿的生活经验所设计的科学区域游戏也需要及时更进。但老师们在投放材料时,经常会忽略幼儿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忽略幼儿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能通过有效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投放针对性的材料,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观察的科学区材料投放策略

(一)聚焦材料提供——搜集生活材料

直面材料搜集问题,我们对科学区材料提供进行了思考,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蕴含着许多科学认知元素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我们可以就地取材,自然投放,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不做任何加工放置于科学区域,从而减轻教师的搜集压力。如:装笔游戏。笔是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用具,它在书写中被耗尽后,便被废弃。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废旧的笔,将笔芯和笔套一一拆开,引导幼儿观察并组合装配,孩子依据颜色、长短、材质等元素去观察、判断、匹配,在装配中对比结构发展认知。

生活材料因获取方便,不仅减轻了教师搜集科学区材料的压力,而且还为幼儿创设了朴素、真实的生活环境,使幼儿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呈现出新的意义。

(二)梳理材料功能——调整投放形式

针对材料投放不及时这一问题,老师们梳理投放经验,总结出三种适用的投放形式:

1.集中阶段性投放

集中阶段性投放是指在某些特定阶段,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呈现科学操作材料,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萌发兴趣,感知经验。一是开学阶段,教师根据幼儿经验基础和教育计划,比较集中地投放一定数量的科学区域材料,以保证教育计划和内容的落实。二是主题更换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变化有序地调整和投放相关的科学材料。三是季节交替时节与节庆期,季节和节日是幼儿认识自然、感受人文的重要素材,在节日来临和季节转换阶段,教师们可科学区投放相关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和自主学习。如:冬天的动物、秋天的果实、春天的植物、夏天的花朵等内容,都可依照季节投入材料,让幼儿从中感受自然的变化。

2.过程中动态投放

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应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捕捉幼儿的生活信息和环境资源,在过程中动态灵活地投放材料,以追随儿童的兴趣、需求及热点。如春游过后,师生共同收集春季小动物的资料,饲养蚯蚓、蚕宝宝和小蚂蚁,让幼儿在观察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和能力。设置一些特殊内容和角落,为爱动手的男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拆装工具,为爱热闹的孩子们设置敲打区,为有个别爱好的幼儿提供专用区等,以兼顾到幼儿个体发展的特殊需求和愿望。

3.材料的及时调整

当材料不能吸引幼儿探索时,我们不能单单以撤换材料来否定材料的使用价值,其实在肯定目标合适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材料微调改造,赋予材料新的内涵意义,从而萌发幼儿新的游戏行为。一是材料的减。滚球车游戏我们提供了三种小球:玻璃球、小纸球、乒乓球。孩子们在探索中逐渐发现:乒乓球太大不好滚,玻璃球较重,滚动时很容易从滚球车里跳出来,只有小纸球能平稳滚下来。于是孩子们在玩滚球车时多使用小纸球来滚动,而玻璃球和乒乓球几乎无人问津,于是教师加入了另一种材料“瓶盖”,引发了孩子继续探索的兴趣,孩子们发现用瓶盖挡住滚球车的转弯处,能使玻璃球平稳下滑。其实,材料的适时减都可以激发孩子继续探索的行为。二是材料的碰撞。中班的玩水区最近玩着火山泡泡游戏,相邻的美工区忙着画彩色盘子,一天,教师将两区之间的隔断拆除,孩子们在好驱使下将颜料放进了水里,尝试着变出彩色的泡泡火山。教师通过撤除屏障,为两种单一的材料提供了碰撞的机会,助推了游戏内容的拓展。三是材料的藏。如神秘屋、神奇盒等触觉游戏,在一段时间的藏后重新出现在游戏区角中,引发了幼儿再次探索的行为。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小年龄幼儿以及兴趣容易转移的孩子。

三、针对性投放材料——引发趣味探究

针对性投放材料需要关注材料与幼儿兴趣、生活经验、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技术层面精准把控有效投放的策略,变化出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情境,以此激发幼儿探究与发展的潜能。

1.变玩法组合投放

科学区域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喜爱新奇的、玩法多样的游戏材料。所以,将一种材料设计出多种玩法,可以使科学探究趣味无穷。塑料瓶是简单单一的材料,但在师生的共同探索下,挖掘出多种玩法,变成了小班幼儿热衷喜爱的材料。玩法1“瓶子放大器”:幼儿透过注水的瓶子看周围的物品和彩色的图案。玩法2“树叶瓶子”:将各种叶子装进注水的瓶子,观察瓶内物体的变化,比一比、配一配、想一想哪些是相同的树叶。玩法3“瓶子沙漏”:将两个塑料瓶的瓶口黏贴,瓶子里装入各种豆子,做成沙漏,幼儿将各种瓶子沙漏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沙漏里的豆子落得快……。简单的塑料瓶与其他材料智慧碰撞后创造出了多种玩法,蕴藏着放大、速度对比、水的特性等多种科学原理,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经验。

2.分层次递进投放

一些高结构的游戏材料需要幼儿的对应经验作为支撑,因此,只有在观察幼儿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递进性地投放材料才能更好地落实活动目标。例:平衡游戏。第一次投放:天平,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天平,讨论天平两端总能保持平衡的原因。第二次增加:动物积木,各类种子。引导幼儿比较动物积木和各类种子的重量,并做相关记录。幼儿在游戏中拿起材料放入天平左右两桶中,感受物品重量的变化与天平倾斜度的关系,发现同一种物体大的比较重,小的比较轻,尝试不断调整天平两边的物品以保持天平的平衡。第三次增加:小型铁球,大型泡沫块。引导幼儿深入观察物体的轻重,认知冲突中重新建构物体轻重的辩证经验。幼儿在游戏中惊奇地发现,小型铁球的重量远比大型泡沫重得多,原来物体的重量并一定取决于物体体积的大小。分层次递进投放材料不断刷新着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励他们在挑战中重组在理解中建构。

3.设情境趣味拓展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事物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可通过增加活动材料的趣味性,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中班老师搜集了各种各样的锁,让幼儿在解锁中比较各种锁的不同,掌握解锁的秘诀,但枯燥的解锁过程逐渐让幼儿失去了探索的热情。于是,老师们创设了宝情境,将有趣的玩具放在倒扣的两个小篮子里,并将小篮子用各种不同的锁锁住,只有打开所有的锁才能拿到玩具。这一情境的设计使原本枯燥的解锁游戏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比赛活动,从而实现了材料的有效价值。

 

参考文献:

[1]严英.变封闭为开放一谈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32.

[2]褚艳.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策略的行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61-62.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