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园地>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三步九法:主题建构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
——以小班主题建构游戏“桥”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3 14:59:38 浏览次数: 【字体:

主题建构游戏具有明确的游戏任务情境和目标,能够让参与的幼儿聚焦统一的目标,展开与建构材料的持续互动。建构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性、挑战性、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伴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而发展。在建构现场,作为观察、合作、支持的主体,教师如何观察识别并智慧支持幼儿的建构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引向深入呢?本文以小班主题建构游戏“桥”为例,阐述教师在游戏的三个步骤中如何基于儿童立场,巧用方法,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实现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一、第一步:基于幼儿经验,巧引新主题

基于幼儿经验,追随、顺应幼儿的兴趣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建构游戏主题的来源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的兴趣点。这一阶段幼儿基于兴趣,确立明确的建构计划,主动搜集信息、积淀经验,为游戏开展做准备。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则通过交流谈话、慧眼观察等捕捉幼儿稍纵即逝的兴趣,并及时与其对话,引导他们大胆表达想法和意愿,生发基于兴趣与生活的建构主题,开启幼儿的深入探究之旅。

(一)主题未定——沿用再现分享法

建构游戏的主题闪现有时就在一瞬间,教师稍不注意,可能就错失机会。在游戏观察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追随幼儿兴趣,巧妙引出主题,推动建构活动的顺利开展。

片段一:造“桥”吗

“火车轨道”主题建构分享时,孩子们看着弯曲绵延的长长轨道,发出了惊叹:“这看起来好像一座桥呀!”再次进入建构区,玖玖建议搭桥,其他孩子表示赞同,造桥行动开始了。多多取来小方柱,用架空的方式搭建出了简易版的“桥”。他指着桥,大声对玖玖说:“你看!”玖玖看了一眼后,皱眉道:“桥才不是这样的!”多多马上把“桥”拆除,搬来更粗的双倍块搭建“桥”。玖玖一边往“桥”上加小方块作为装饰,一边点头说:“这是隧道上面的桥。”

结构简单、主题单一是小班幼儿建构的主要特点。游戏分享时,教师采用再现分享法,借用幼儿活动的照片、视频等带领幼儿回顾建构过程,引发思考,同时展示了幼儿搭建的“桥”的图片。有人质疑不像一座桥,认为桥应该是很长很长的,这座桥太小(短)了。于是,教师与幼儿现场网上搜索桥的图片,了解桥的外形特征,并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桥。

这次分享活动教师带幼儿回顾自己搭建的桥、欣赏生活中的桥,通过多种形式加深幼儿对游戏主题的认知。教师察觉到幼儿对拱桥兴趣比较浓厚,便将拱桥的图片放到环境墙上,既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兴趣,又让建构主题更明确、目标更清晰,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第一步。

(二)主题单薄——趣用情境启发法

当建构有了趋向一致的主题,小班幼儿更易满足于简单的造型,并就此产生简单的情境类游戏。如幼儿用三块长条积木建构了“桥”,拿起玩具小汽车在上面来回开,嘴里嘀咕着:“开上大桥啦!”游戏反复进行,乐此不疲。如何基于已经产生的主题,避开游戏形式的随意化,让游戏更具学习意义,教师需帮助幼儿加深对游戏主题的理解,丰富游戏情境。

片段二:能开好多车的桥

教师和幼儿围坐在建构作品“桥”旁,“这是一座什么桥?谁会在桥上通过呢?”“小汽车。”“大卡车。……“这么多车,怎么在桥上开呢?”“要把桥搭得大一些。”玖玖边说边用两手比划着长长的桥。“这个方向的车从哪里开?那边来的车呢?”……

案例中,教师巧妙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了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式引导,巧妙地创设了趣味动态的任务情境,启发幼儿搭建长长的、宽宽的、能够行驶多辆车的“桥”,并与“马路”连接。情境的描述让单调的“桥面”一下子变得丰富、热闹起来。幼儿的建构目标更加明确,铺平、延长等技能伴随建构自然而然产生,随后的情境游戏也更趋精彩。因此,情境的趣味化引用,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建构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让他们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实现深度学习重要的一步。

二、第二步:基于难点预判,抓住生长点

这一阶段幼儿将已有的表象经验通过建构材料进行表征,在表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分析、搜集信息、反思调整、解决问题、改进作品。这也是最能体现幼儿深度学习的核心和关键阶段。如何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基于搭建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发现并抓住建构游戏中的生长点,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应扮演隐性的退后支持者,尊重幼儿的发现,相信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建构游戏的“锁喉问题”中找寻幼儿学习的“生长点”,开展适宜的鹰架支持。

(一)读图不清——善用结构分解法

在确定游戏主题之后,教师和幼儿通常会搜集相应的图片投放到环境中,以期对后续的建构进行经验积累。笔者对多个班级的建构主题图片支架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图片多以整体的欣赏类建筑物为主,或是俯瞰图,或是平面图。幼儿在读图的过程中,对整体结构的构造、遮挡部分的结构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此,在建构过程中会出现“卡壳”现象。

片段三:桥孔用什么积木

一名幼儿激动地指着墙上拱桥桥洞的细节图,说:“这好像一个半圆形状!”教师问:“我们可以用什么积木来搭呢?”一旁的多多呼喊起来:“我知道,可以用彩虹形状的积木(大弯曲)!”幼儿看着连排拱洞图片,把大弯曲一个隔着一个摆放在地上,再将四倍块叠放在大弯曲上作为桥面。这时,一名幼儿提出:“这样会倒的,需要把它撑住才行。”在几次尝试之后,他们选择用圆柱体作为支撑,搭建出有桥孔的“拱桥”。

在案例“桥”中,教师选取了桥墩支撑、栏杆构造、拱形洞等不同部位的细节图片张贴在支架墙面上,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角度拍摄的细节图。类似这样将建筑物的构造进行细化、分解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幼儿解决初期建构的难点问题,积累必要的结构造型经验,还为幼儿多维度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搭建了平台。当幼儿积累了此类经验后,在后续搭建过程中,遇到结构不稳、平衡、重心、对称等结构问题,便学会观察细节,学会对比分析,尝试调整改进。

(二)表征困难——巧用支架参考法

建构游戏中幼儿常见的表征能力包含了言语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和建构表征等。受当下经验影响,小班幼儿的建构表征能力相对言语、动作表征能力会弱一些。教师如何通过环境、同伴的作用帮助幼儿提升表征能力呢?

片段四:拱桥怎么搭

建构区今天新来了 4 名幼儿,游戏前讨论时,棋棋提议搭建拱桥,其余幼儿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是拱桥怎么搭呢?”几个孩子面面相觑,看来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棋棋抱来小度视频机,开启了语音搜索。几个孩子也聚集到一起观看。此时,教师将区内投放的拱桥模型悄悄移到视频机旁。

表征困难制约着建构游戏的发展。而“大带小、强带弱”的互助学习,辅以环境支架的隐育,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常用解决方法。其次,教师也可引导幼儿绘制计划图、问题图、建构顺序图等,或用口头语言表征思考的过程及问题,让建构中的问题具象直观、清晰明了,以利于问题解决。此外,实物、图纸、模型或问题症结的视频回放等,能有效引发幼儿关注并发现问题点,在对比、反复探究中尝试解决表征难的问题。

(三)兴趣渐减——妙用问题导引法

在建构游戏进展中,幼儿因注意力专注性、游戏合作、问题解决技术等产生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游戏兴趣会降低。当幼儿兴趣渐减时,教师如何根据当前情况进行游戏指导呢?这些都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观察力。

片段五:船过不去

棋棋去材料柜中抱来了双倍块,将其立放在“拱桥”后端,眉飞色舞地说:“我爷爷家旁边的桥是有栏杆的,人不会掉下去,我们来搭栏杆。”棋棋将“栏杆”从“河”里建了上来。霖霖看到后,双手叉腰皱眉道:“你这样船怎么过去啊?”瀚英对霖霖的看法表示赞同,二人询问了棋棋三四遍,棋棋不搭理,他俩准备离开。

教师加入讨论:“栏杆在哪里?”棋棋开始念叨:“栏杆是在桥上的。”教师又问道:“你的栏杆在桥上吗?”瀚英说:“可是桥太小(窄)了,不好放栏杆。”霖霖摊手说:“要把这个(桥面)弄大(宽)一些。”说着,他扬了扬手中的双倍块:“再把这个放上去。”可是,怎么加宽呢?孩子们又犯难了。

小班初期,幼儿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形成。面对矛盾卡点,教师适时加入,担起讨论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链接幼儿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让矛盾与冲突显现。师幼通过“一问一答”的互动激发思考,发现问题的症结点,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引导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尤其需要考虑问题是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否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只有在高质量的问题提示下,才能树立幼儿的问题意识,激起幼儿调整、探究、改进的意愿与兴趣,产生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

(四)技术困境——隐用平行示范法

小班幼儿建构技能相对简单,在建构过程中容易出现瓶颈问题,导致游戏陷入困境。常规的技能图示也许不能满足幼儿解决问题的需求,如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也会就此搁浅。

片段六:桥面宽不了

教师在一旁将积木调整成了两组架空组合的位置,孩子们时不时来盯着观察一番。一会儿,他们好像明白了什么,立马将一块双倍块横架在两组积木间。教师将所有的积木摆到一旁,建议孩子:“试试有没有别的方法搭建宽一点的大桥。”孩子们用四倍块将两端的圆柱体连接了起来,将大弯曲(桥孔)塞在四倍块的下方,又在一旁搭建了同样的组合,再用双倍块连接两排积木组合,平铺上双倍块,“宽宽的桥面”就铺设完成了。“现在栏杆可以造了吗?”老师问。没问题,实心“护栏”架起来,一座宽宽的雄伟的“桥”便诞生了。

游戏中关键问题的出现,正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契机。教师可化身幼儿游戏的伙伴,加入平行游戏行列,将技能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自身的建构呈现出来。幼儿在不经意间收到“信号”,通过观察模仿、借鉴,解决技术困境,同时迁移习得的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使用,在探索中验证新方法的可行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经历。

(五)游戏停滞——借用试错挑战法

当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卡顿现象。导致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新问题的产生或新问题无法解决,幼儿踌躇不定,也许游戏就戛然而止了。这时,教师的激励挑战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新的思考和探究就会产生。

片段七:人行坡道上桥

“好雄伟的一座桥啊!如果人能够走上桥面欣赏风景那该多好呀!人怎么走上去呢?”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开始了“人行坡道”的搭建。他们经过多次尝试,从选用多倍块的倾斜设置到用基本块的递减搭建,尝试了很多遍。当多多拿着人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桥面”时,他兴奋地说:“好啦,就这样,嘟嘟嘟走上去,再嘟嘟嘟嘟走下来。”说着,用人偶在台阶上下比划着。旁边的玖玖和子恒拍着手叫起来:“我们成功啦!”

当幼儿犹豫着要结束搭建时,教师提出增加“人行坡道”这一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发幼儿产生认知冲突,激励幼儿进行新的思考、探究。几次的失败,促使幼儿在试误中寻找到合适的积木块成功搭建了“坡道”。游戏中,幼儿反复尝试对比、调整,不断深度探究,持续建构新经验,直到解决难题。

三、第三步:基于学习深入,延展经验链

深度学习以幼儿兴趣为基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亲历体验为过程、以迁移运用为目标,有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迸发和学习自信心的增强。教师不仅要在建构游戏中唤醒激活幼儿已有经验,还需通过外部环境隐育、成人鹰架支持、回顾分享等丰富、完善、拓展幼儿的经验,同时促进幼儿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建构游戏中,形成多元生长的“经验链”,让建构游戏更深入、更高效。这一阶段通过探访改进、评价交流引发幼儿对建构作品及表征过程、细节的反思,将有价值的经验、表征方法等放大,为后续主题的更深层次开展或新主题的实施做铺垫。

(一)细节疑惑——适用实地探访法

幼儿对周围事物与环境的创造或再现是建构游戏开展的基础,但对细节部位的表征因观察不细致等易产生分歧。此时,教师可鼓励幼儿带着搭建的图片和问题再次展开实地探访。

片段八:信号灯

大桥上面还有什么?还有哪些我们没有表征出来?哪些长?哪些高?带着这些疑问,幼儿带着搭建的照片再次探访大桥。这次,他们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回到幼儿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计划与搭建。这一次的搭“桥”细节更具体了,“桥面”增加了“人行道”,“桥”的“栏杆”有了方形、圆形的变化。浩浩的作品中,他用三个三角形积木表征三个信号灯,运用 1/2歌德形积木表征信号灯旁弯弯曲曲的线。

带着问题的探访让观察更聚焦、更细致,幼儿的表象经验也在比较、测量中进一步丰富。有了与环境充分的互动,幼儿之后的搭建更具体、更形象,又有了新元素的产生。幼儿在表征的细节中选用和比对合适的积木、辅材来建构,新的学习又随之产生。

)价值放大——活用交流评价法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是交流分享的有力发言者,教师要凸显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模式。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引起的争论,在游戏后的评价环节,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回顾,评价游戏中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情况;也可以让幼儿进行同伴互评,聚焦某一个问题或分歧开展意见征集和辩论,在探讨分析和思辨中提高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技能。

片段九:幼儿开始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

大家围绕“红绿灯在哪里?什么是斜拉索”展开了评价。大家一致认为用薯片桶圆盖表征红绿灯更好,斜拉索可以用丝带表征,原先的积木太粗了。在评价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展现不同幼儿的建构经验,将好的方法进行价值放大,让好的经验得以推广。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造平等、对话的游戏关系和氛围,让游戏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辩驳、分享。

在主题建构游戏“桥”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度学习的多种特征:幼儿的积极主动性、真实问题的解决、已有经验的运用、新经验的获得与迁移、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有关概念(架空、连接等)和原理(平衡、支撑)的建构与理解等。我们深知: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有赖于教师的观察、跟进以及智慧的鹰架,只有这样才能促发幼儿呈现出积极主动、专注探究、灵活解困的深度学习状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