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对一倾听,解读中班幼儿表征案例研究
摘要:一对一倾听,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拉近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为教师读懂幼儿和洞悉幼儿的思维水平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一对一倾听中,教师通过幼儿的游戏表征与聆听幼儿的讲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表征是将体验、经历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是幼儿回忆游戏进程,促进幼儿深度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坚持公平原则,与幼儿一对一倾听,加强反思,促进游戏改进,使保教工作更上新台阶。
关键词:一对一倾听;区域游戏;游戏表征;观察记录
正文
倾听是一种学习状态,是对他人发言的一种尊重。一对一倾听是教师倾听幼儿的表述,是教师与幼儿的一种互动形式。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有限,需要教师不断提供帮助与指导,而教师对幼儿的一对一倾听,不仅能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需求,指导幼儿内心真正的想法,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师更好的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教师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渴望自己的言语与行为符合教师的期望,有向老师表达想法的欲望,教师要给幼儿创设机会,让中班的幼儿有机会说,勇敢说。特别是在课程游戏化推进的今天,教师要重视一对一倾听,从幼儿的表述中发现游戏设置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加以调整,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
中班阶段是表征思维发展最为迅速,也是具体形象思维转换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借用一对一倾听的方式读懂幼儿的表征行为和想法,探寻幼儿多元发展举措。当我们积极的倾听他们时,他们更有可能展示真实的自己。我们把每个幼儿当做个体来欣赏,捕捉、倾听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灵动与飞扬,不断地支持与助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对幼儿的肯定和支持赞赏,对倾听的需要是人性本能的需求。
一,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行动准则
在课程游戏化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创造条件,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让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不随意干扰幼儿的游戏,不随意评价幼儿的游戏,而是通过一对一倾听,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想法与行动意图,记录下幼儿的游戏表征,有的放矢的开展游戏指导活动。
(1)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
幼儿游戏时,教师应是一个很好地观察者、支持者、指导者,对幼儿进行观察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看看幼儿对那些游戏感兴趣,哪些材料已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需要更换,哪些游戏需要增加挑战的难度。教师的观察不是无的放矢,而应该是有重点的观察某一个幼儿的游戏,或者是某一个区域内幼儿的游戏,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教师最基本的教研能力。
(2)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幼儿的游戏教师需要观察和引导,还要及时记录下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幼儿的游戏水平。记录可以是视频,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或者快速记录的表格式记录方法,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幼儿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判断、反思、总结出相应教育教学经验。
在幼儿游戏中,不管是教师投放材料让幼儿游戏,还是幼儿自主组织的游戏活动,教师都应该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行动准则,把幼儿当做游戏活动的主题,不随意干涉幼儿的活动,更不能指手画脚,打乱幼儿的思维,而应该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坚持“教师在后”,关注幼儿的行为,让游戏真正成为推动幼儿发展的钥匙,促幼儿全面发展。
二,借助一对一倾听,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倾听是一种态度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倾听幼儿的语言,记录幼儿真实的案例,解读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讲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
(1)记录幼儿的游戏案例,分析幼儿的游戏表征
教师要利用幼儿游戏或者游戏结束后的谈话时间,进行一对一倾听,记录幼儿的游戏案例,解读幼儿表征的经验,同时提出新的建议和要求。下面以案例进行一定的评价与分析。
案例:忙碌的“爸爸”“妈妈”
幼儿虽然到了中班,但是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孩子们还是非常喜欢“娃娃家”游戏,他们在“娃娃家”里,“爸爸”忙着洗菜、切菜、做饭,“妈妈”忙着抱“娃娃”,给孩子换衣服,给孩子洗脸,嘴里还在说着“不要怕洗脸,我轻轻地,不疼的!”两人都忙的不亦乐乎。教师经过跟踪观察发现,“娃娃家”的妈妈很来事,还主动帮娃娃洗澡,将换下来的衣服用小手做清洗的动作,嘴里说着,“宝宝乖,洗一洗,擦点香皂,做个香香的好宝宝!”,洗好后,帮娃娃穿衣服,梳头,整理,然后又到桌上拿了图书,讲故事给娃娃听。“爸爸”说,“饭好了,来吃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一起玩吃饭的游戏,吃好后,爸爸妈妈一起洗碗,收拾整理桌面,哄娃娃睡觉。自始至终,幼儿都沉浸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他们将生活中爸爸妈妈的生活状态用游戏的形式展现。案例中,幼儿用自己的行为表征解读对“娃娃家”游戏的理解,“妈妈”用抱娃娃、帮娃娃洗澡,给娃娃穿衣服,梳头发、给娃娃讲故事等,用实际行动表现对“妈妈”这一角色的理解,还原现实中妈妈这一角色中的一系列活动。而“娃娃家”中的“爸爸”忙着做饭,使得“爸爸”这一角色不再是整天“上班”,将“爸爸”这一角色生活化。在这样的游戏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分配。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中班的幼儿已经能准确的把控游戏,他们在“娃娃家”中有了合作意识,一起吃饭,一起收拾碗筷,整理桌面。虽然是游戏,但是教师已经能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教师看到了一个平淡真实地幼儿的家庭生活场景。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幼儿的游戏状态很好,教师在旁认真倾听幼儿间的谈话,记录幼儿间的游戏故事,这是对一个区域游戏的整体的观察与倾听,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分析幼儿的游戏特征,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的游戏经验,总结幼儿中的得与失。
(2)借助幼儿绘画日记,开展一对一倾听活动
绘画日记是幼儿对自己所参与的游戏活动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记录方式。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或者游戏之后,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幼儿参加了什么样的游戏活动,与谁合作游戏的?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对一倾听给了幼儿更多接触老师亲近老师的机会,也给了教师了解幼儿内心真实想法的契机,教师要抓住机会,利用一对一倾听,当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从幼儿的言谈中发现问题,借助幼儿的绘画日记与幼儿的自我表述,解读幼儿的行为,思考幼儿行为背后的因素,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发现式学习,以便改进教学措施,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为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案例:建构游戏中的“倒塌”问题
在建构游戏区,莉莉和明明正在搭建宝塔,宝塔搭建的很高很高了,但是地基不稳,总是容易倒塌,莉莉用堆积的方法将地基压实,加上逐层垒高,粗大一些的积木放在下面,细细的长长的积木放在上面,使得宝塔的稳固性提高。明明也用相应的废旧材料瓶瓶罐罐等帮忙加固宝塔,两人相互帮忙,齐心合力,顺利解决了宝塔容易倒塌的问题。
在这个建构游戏中,环境创设上看,幼儿的建构材料是充足的,不仅有各种形体的积木,大小粗细都有,更有大量废旧材料组成的辅助建构材料,满足了幼儿对建构材料的需求。其次,幼儿学习品质方面,幼儿的专注力、坚持力有了很大提高,没有因为遇到了困难就放弃,而是想方设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从上述案例中发现,中班的额幼儿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相互间有言语商量,有动作协作,从幼儿行动上看,比较默契。从创造性艺术方面看,两名幼儿不仅能合作解决问题,还能在宝塔上加以装饰,用废旧材料点缀宝塔,有一定的独创性,用对称、排列等手法表现宝塔的美,表现了幼儿的审美偏好。幼儿的绘画日记中,用简单的线条,用连环画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与同伴搭建宝塔的经过,事情的发生,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成功后两人的快乐等,都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表现出幼儿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记录能力,再结合幼儿的口头介绍,在一对一倾听中,能让教师比较完整的了解幼儿搭建的整个过程与结果。教师在游戏后,结合幼儿的绘画日记与幼儿的个别谈话,做好一个聆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用亲切交谈的口吻,来引导幼儿表述自己的游戏进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增强了幼儿情感体验,这样的一对一倾听,是中班幼儿比较喜爱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更好的帮助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三,针对一对一倾听问题,开展多种多样经验分享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针对一对一倾听活动,教师的经验是有限的,对幼儿案例的分析也有可能不完全正确,这就需要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训与交流,让教师们在思维碰撞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能够正确解读幼儿的游戏表征,努力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1)开展一对一倾听研究交流沙龙
在开始实施“一对一倾听”后,教师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一对一倾听,有的教师使用文字记录幼儿的言行,有的教师先用视频记录,再利用空余时间将幼儿的言语用文字记录下来,还有的教师针对幼儿游戏中的表征,运用表格中列举的幼儿的各种表现,快速记录幼儿的言行。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之间对于幼儿一对一倾听的方法,记录的过程,结果的分析等,都需要理论的支撑,而教师沙龙的氛围有助于教师畅所欲言,针对一对一倾听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什么恰当的方法解决,都需要教师们进行商讨。因此,不仅是对幼儿需要一对一倾听,教师之间也需要倾听,相互交流分享一对一倾听经验,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2)开展一对一倾听表征案例研究
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一对一倾听中发现幼儿间的问题展开论述,大家分享自己对“一对一倾听”的理解,一起搜集整理幼儿的游戏案例,或者针对一个案例,大家一起开展记录,然后相互传阅记录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从幼儿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幼儿的角度发现问题,说一说案例中幼儿自身对倾听的需求,谈一谈自己的在倾听中遇到的困惑。这样,针对某一案例开展的一对一倾听研究,不仅能让案例研究更深入,分析更透彻,还能开阔眼界,丰富教师的教研经验,更能让教师更好的投放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
四,利用一对一倾听活动,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依据《评估指南》精神,一对一倾听幼儿对自我表征的解读,从幼儿表征与叙述洞察幼儿行为与思想,是教师了解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有效手段。
(1)对于人数多的区域,运用鱼骨图快速记录幼儿表征
现在,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很多,在区域游戏时,幼儿分散到各个区域进行游戏,教师可以借助“鱼骨图”对某一区域的幼儿的游戏进行一对一倾听,倾听这一区域活动中,幼儿间的谈话,有哪些亮点,记录下幼儿交谈中的精彩语言、童稚趣语,特别是记录下幼儿的创造性的想法。 比如在中班角色区域“早餐馆”活动中,教师将幼儿间的对话,用快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早餐馆”的包子铺前,人很多,队伍有点长。佳佳等的不耐烦了,在队伍里大叫“老板,老板,能不能增设一个窗口!”扮演老板的楠楠回答,“好的,明天争取增设一个窗口,不让你们排太长的队伍。”队伍里面的西西说,“老板,今天这队伍太长了,我免费当一次服务员,来帮你卖包子,要人不?”扮演老板的楠楠回答“好来,我来搬桌子,今天就请你帮忙啦!”。对于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谈话,教师用“鱼骨图”加以表现,快速记录倾听的内容,方便、快捷,准确的记录下了幼儿的真实对话,便于教师分析幼儿的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表征,并进行适当的游戏评价,以便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2)通过幼儿作品记录,分析幼儿的游戏表征
幼儿的绘画最能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在观看幼儿绘画作品时,与幼儿进行一对一倾听,并在绘画的空白地方,记录下幼儿的所思所想。此外在阅读区、建构区、表演区等游戏中,也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纸张和书写工具,给幼儿书写表达的机会。在通过一对一倾听活动,让教师真正走近幼儿的内心世界。
(3)撰写幼儿的游戏故事,详细记录幼儿表征
对于幼儿的游戏,教师要加强观察,利用观察、倾听,走近幼儿内心。教师还可以用叙述故事的方式,记录幼儿游戏中的表现,分析幼儿的游戏表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试图理解幼儿的想法。再将叙事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
此外各个游戏区都可以投放相应的书写材料,让幼儿或画、或写,进行自己的表述活动,教师也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倾听幼儿的心声,满足幼儿对倾听的需求,为幼儿的成长助力。
总之,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游戏指导,利用一对一倾听,解读幼儿的游戏表征,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适当的游戏评价。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一对一倾听经验,运用多样化的方法,真正走近幼儿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陈迤悦. 中班幼儿符号表征能力的观察和支持[D].华东师范大学,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22.001135.
[2]陈虹安. 在建构游戏中利用绘画表征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1006.
[3]赵玉仙. 幼儿问题解决的学习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1.DOI:10.27149/d.cnki.ghdsu.2021.001756.
[4]廖丹. 幼儿积木游戏中的教师观察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036/d.cnki.ggxsu.2020.00001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