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改进策略
合作能力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互助、分享中获得健康成长。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幼儿倾向于与同性玩伴合作,易受到外界吸引而分神,存在合作意识偏向性等问题。因此,在组织建构游戏活动时,教师要突出主题性引领,给予男生、女生之间更多的合作机会,要准备多样性的建构材料,营造自主、自由、轻松的游戏氛围,要做到及时、恰当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机遇,促进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获得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明确异性合作的建构主题,促进男女幼儿间的多向合作
在建构游戏组织中,通过实证观察发现,同性别幼儿间的合作频率要高于异性幼儿间的合作频率。在合作活动中,女孩更愿意主动联系女孩合作,男孩更倾向于找男孩合作。由此可见,在建构游戏设计中,要想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多样性,就需要打破同性别合作交往格局。创设与异性同伴合作的建构主题,促进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过去,幼儿园忽视幼儿性别意识的培养,幼儿往往通过自然生成的方式,建立性别观。如此而来,幼儿可能会产生社会性别角色偏差问题。为此,在幼儿一日生活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性别教育。在建构游戏分组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同性儿童扎堆玩问题,积极地引导幼儿,多与异性同伴结队成伴,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明白,男孩与女孩,女孩与男孩也可以合作玩游戏,让幼儿获得愉快的异性玩伴体验。同时,借助于建构游戏主题,筛选适合男生、女生合作结伴的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在与异性伙伴结对时,能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促进幼儿异性同伴间美好情感的维系。教师在建构游戏中,要做好观察、及时介入,把握好异性同伴间的合作关系。比如,在遇到合作分歧时,教师要耐心引导,要重视异性同伴间相互商量,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引入异性合作建构游戏主题,渐进培养幼儿健康的性别角色观,增进幼儿社交、沟通能力的形成。
二、丰富建构游戏材料,构筑自由、活泼、轻松的游戏氛围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一些幼儿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神,无心专注于建构游戏。比如,在一次“搭建木塔”活动中,茜茜在与乐乐合作搭建木塔,为了确保木塔按时完工,茜茜和乐乐商量好了分工,但在搭建过程中,茜茜总是被旁边的绘本所吸引。乐乐发现后,主动督促茜茜,别看绘本了,我们还要一起搭建木塔。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观察发现,在建构游戏设置中,物质性条件会对幼儿的注意力带来影响。但建构游戏中的材料较少,或者建构材料相对刻板、固化,与幼儿心智特点、经验水平不匹配时,幼儿可能会对建构游戏失去兴趣。也就是说,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向,进而影响建构游戏的有序展开。德国幼儿教育专家福禄贝尔提出的“恩物”概念,强调“多归于一”、“一中有多”等建构理念。比如,在积木材料准备上,利用多样化的积木材料,包括不同的形状、大小,便于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自主去发现、去拼凑不同的图形和结构。这种建构活动,更能契合幼儿多维化思维需要,更能收到良好的游戏价值。也就是说,在建构游戏组织前,教师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提前准备,从内容、主题、数量、颜色、形状等方面,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操作空间。同时,教师要做好建构游戏安全管理,对所有的材料,要做到安全性、健康性。建构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还要与幼儿展开交流,共同商量游戏的主题、计划和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参与性,便于激发幼儿与伙伴的交流与 合作,提升建构游戏活动质量。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获得了良好体验,自然会更乐于参与同伴交往,收获同伴友谊。
三、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引导,促进幼儿积极建立合作机会
在幼儿合作中,一些幼儿表现出较低的合作意识。原因也很多,比如,在合作中遇到困难时,以命令、威胁、硬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阻断他人的游戏。如此以来,对方就不愿意与之合作。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小班幼儿群体中,小班幼儿自主意识较强,对合作、分享认识不够,为了达到游戏目地,会采用强制性策略,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最终导致建构游戏中断。对此,教师要逐步渗透解释策略、协商策略、说明策略,让更多的小班幼儿去体会建构游戏的合作价值,通过合作,来共同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达成游戏目标。在某次合作“搭建帐篷”游戏活动中,苗苗和冬冬两个人合作,用三根竹竿搭建了帐篷框架。然后,苗苗钻进帐篷去测试,发现帐篷不稳固,很快散架了。冬冬急着找老师,请求老师帮助,为什么我的帐篷很快就塌了。老师走过去观察,发现苗苗一个人用两只手握紧竹竿,努力保持着框架的稳定性。显然,单凭人的手来维持竹竿框架的平稳是很难的。于是,教师蹲下来,问冬冬,你看苗苗在干什么?苗苗在用手抓竹竿呀。为什么要用手抓?因为不用手抓,竹竿会散架。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办法,代替苗苗的手,来确保竹竿不散架?由此,教师将孩子们集中起来,让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有孩子想到“用绳子”,有孩子想到“用夹子”,有孩子想到“用胶带”……原来,有很多种材料都可以代替苗苗的手,让竹竿更牢固。于是,孩子们纷纷动手尝试,冬冬找来绳子,用绳子系着竹竿,但方法不当,系得不牢固。教师指导冬冬,掌握细绳子的方法,竹竿与竹竿保持牢固,帐篷就不会塌了。由此,教师在建构游戏中,既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还要及时、恰当的指导,化解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难题。同时,要围绕建构游戏主题,做好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安全管理,特别是在幼儿合作中,要营造轻松、平等的合作氛围。教师在介入游戏时,要把握度,不宜频繁,会干扰幼儿的建构思路。教师在解决幼儿建构难题时,要多给予幼儿尝试的机会,鼓励幼儿向同伴求助,增加幼儿间的社交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要重视幼儿间的合作与交流,关注合作行为,发现合作中的问题,促进幼儿多交流、多合作。根据幼儿认知特点,教师在建构游戏组织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突出同伴间的合作与互助。做好建构材料的准备,使其契合幼儿心智成长发展需要。做好游戏过程的观察、恰当的介入,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引领,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合作、协商的方式,化解游戏中矛盾,提升建构游戏活动质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