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发现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的分析解读
摘要:幼儿的活动通常以区域为主要阵地,而区域活动也成了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幼儿的身体发育、认知发展和良好习惯养成提供了强劲助力。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活动逐渐成为幼儿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笔者将结合当前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现状,以区域内容的设置、区域划分的原则以及区域游戏活动本身三点为切入点,就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进行分析解读,以资诸位参考。
关键词: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观察;发现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萌芽阶段,基本不具备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与此同时,幼儿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对新鲜的事物和活动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尝试欲,且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地激活学习潜能。结合上述特点,区域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本该拥有非常优越的开展条件和作用空间;然而,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对“安全原则”的过度解读,很多幼儿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指导行为都抱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态度,既希望挖掘其内在的教学价值,又因种种安全方面的顾虑而自缚手脚,使得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区域游戏学习一直未能取得良好成效。若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要让广大幼儿教师真正掌握开展安全、有效的区域游戏指导的策略。
1. 常见的幼儿活动区域设置分类
1.1学习类区域
幼儿不同于具备基本行为自控和思维自导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对知识内容和外界场景之间的联系缺乏灵活的认知,对于学习内容的变化需要配套以教学场景的改变,这样才能保证不同模块知识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幼儿教师应设立一定的学习型区域,并将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化为对应相关课程的子区域,如益智区、美工区、读写区和表演区等等,从而为幼儿的活动提供足够的知识学习条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教师各类主题型活动的有序开展。
1.2社会体验类区域
无论是文化学习还是习惯培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幼儿正常地体验并融入社会生活,这也是基础教育的共同教学目标。基于这一认识,幼儿教师有必要在幼儿活动区域中开辟专门的社会体验型区域,将一些包括超市、公交车站、公园、电影院、游乐场等在内的符合幼儿生活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场景还原到这片区域中,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真切了解这些社会场所的形象、功能和常规活动模式,从而为幼儿日后参加真实的社会活动提供认知和经验基础。
1.3体育运动类区域
正如前文当中所提到的,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满足幼儿的活动诉求并借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在设立活动区域时,必须将体育运动区域作为必备项目,既要在其中准备充足而可靠的安全保障设备,也要为幼儿提供如爬垫、滑梯、跷跷板、固定木马等器械并划分出可供幼儿做一些简易游戏的场地,让幼儿在这其中能够安全、快乐地玩耍,促使其体质发育和体育素质得以实现优化。
2. 幼儿区域设置的基本原则
2.1区域功能差异化原则
有些幼儿园的区域划分比较笼统,幼儿在同一片场地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缺乏对场地作用的明确区分。这种划分模式既会影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也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更有可能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幼儿区域游戏教学的进行时极为不利的。
幼儿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的不同,对幼儿活动区域进行功能性区分,将从事不同活动的幼儿统一集中到一片固定的区域内,保证不同区域间互不打扰的相对独立状态,从而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和幼儿的活动体验感。
2.2能力体现层次性原则
尽管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大多都处于身心尚未发育的萌芽阶段,但不同的幼儿个体在性格、爱好和各种学习能力方面仍旧会体现出巨大的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导致幼儿在面对同一种活动时表现出不同的参与情况,这会给幼儿教师的统一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基于幼儿间的个性特点,幼儿教师对同一主题活动区域也要进行二次划分,分别设置一些便于处在不同能力层级的幼儿开展不同难度、不同形式活动的次级区域,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条件和成长需求的活动空间。
2.3体验良好性原则
作为幼儿活动的场地,幼儿区域务必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保证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首先要保证区域的安全性,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人身意外事故;其次要体现区域的温馨化氛围,多布置一些符合幼儿审美和趣味的卡通形象和生活元素,并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正常需求提供满足的条件。
3. 幼儿园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的教学指导策略
3.1丰富区域游戏活动的材料
区域活动的主要形式便是游戏,健康、有趣的游戏活动必然对活动材料有着较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在准备区域游戏活动材料时,既要考虑不同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方面的差异,也要结合不同材质和质感的材料形象塑造、触感体验的不同,这些对幼儿的游戏质量和综合体验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我爱长城”这一主题游戏活动时,可以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们塑造自己印象中的长城:可以有柔软的黏土,方便幼儿捏圆搓扁,塑出更有形象特点的作品;可以有积木,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让幼儿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还原出长城的真实模样;还可以有颇具色彩感的橡皮泥,使幼儿能够在追求外形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色彩审美。
3.2优化区域游戏活动的时间
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永远是浓郁的,但在现实情况当中,很多客观条件会制约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时间,比如恶劣的天气和教师手头被交办的临时工作等等。所以,幼儿教师在安排区域游戏活动时,务必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既要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游戏过程能够完整地进行,也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客观条件保障,不使幼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区域游戏前,要对当天的天气情况做充分了解,并在必要情况下准备好雨具等物品,或者干脆尽可能地安排幼儿开展室内游戏活动,以规避天气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另外,如果教师当天的工作比较集中,或者园区内有其他比较重要的活动,教师也要尽力将区域游戏教学安排在其他时间,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陪伴、监督幼儿的活动。
3.3避免对幼儿行为的非必要干涉
幼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需要教师给予其必要的保护和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将,过于“周密”的保护也会束缚住幼儿的手脚,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畏首畏尾,反倒不利于区域游戏活动的成果取得。所以,幼儿教师在看管幼儿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把握行为干涉的尺度,既不要让幼儿出现意外事故,也要避免对幼儿造成过多影响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比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先就活动的规则和纪律做一番仔细的说明,同时对相关的奖惩措施进行重点强调;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身边,不要干预幼儿正常的游戏行为,而对一些应该被制止的举动也要做到“点到为止”,切不可借题发挥影响其他幼儿的正常活动,或对被制止的幼儿造成长久的负面心理影响。
结束语:
区域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活动,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不管是区域活动空间还是游戏材料的投放,都体现着幼儿教师的智慧。因此,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建立科学、合理、有趣味的活动区。同时,幼儿在区角活动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指导,以使幼儿区域游戏行为教学能够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康海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角被冷落的原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2(24)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