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回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缓解的“三步”策略
【摘要】每年九月,对于初次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来说,那就是“黑色九月”。他们痛哭流涕,与家长难舍难分,带班的教师也备受煎熬。针对幼儿入园焦虑这一热点话题,聚焦“慢适应”,采用“‘因’的考量、‘爱’的回应、‘联’的追寻”三种实施策略,利用“发现”“回应”“垫高”等手段,有机整合课程内容,从“慢”适应中获得“蔓”生长的经验,形成自我的“经验链”,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实现入园“软着陆”。
【关键词】幼儿;入园;焦虑;策略
幼儿入园焦虑是指刚入园的幼儿产生的一系列的焦虑情绪及焦虑症状。著名教育专家约翰·鲍尔比业曾对儿童“分离焦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把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反抗阶段:哭的撕心裂肺,听不进去话;二是失望阶段:依旧在哭泣,但吵闹会减少;三是超脱阶段。针对幼儿入园焦虑,我们要关注这一“事件”,有智慧、灵动、计划地“爱”,让他们顺利渡过“第二次断奶期”。
一、溯源:幼儿入园焦虑“因”的考量
在步入幼儿园之前,幼儿基本都在家和父母或亲人朝夕相伴,对家人有着强烈的依恋之情。入园后,新的环境、新的陪伴对象,会导致幼儿一系列的入园焦虑表现。如,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原因上进行分析和考量。
(一)家长对焦虑问题“错误认知”
统计数据表明,部分家长对幼儿入园焦虑的认知或多或少有以下的错误认知。其一,过度重视型。入园前,有些家长对幼儿入园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有的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抽出太多时间去了解幼儿教育等。这类家长,片面地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是对孩子的一种亏欠。当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哭闹时他们就会立马心软,中断孩子上幼儿园的计划,不再让孩子继续适应新环境,这样会对孩子产生一种非常不好的影响。其二,视而不见型。有一些家长对刚入园的孩子不停地询问,加重了孩子入学焦虑的问题。部分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时,不仅不听教师的劝告,更是对这些问题不以为然、不觉得是错误认知。
(二)幼儿的压力反应“迥然有别”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个孩子在适应能力、心智发展上都有着个体差异。“分离焦虑”通常是对离别的正常且健康的反应,但让孩子紧张是事实,孩子紧张和受到压力时,对其他挫折的耐性往往会下降。比如,新生入园第一天,小女孩妞妞就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帅气、可爱的浩浩,入园第一天就哭闹不止,边哭边蹦,嘴里不时念叨:我要妈妈,我要回家。不管老师怎么安慰都无济于事,大哭大闹。其实,“压力”本质上而言属于一种特定的适应性行为。不同孩子承受压力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根据幼儿对压力的感应程度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缓解压力,降低焦虑。
(三)教师对焦虑问题“一筹莫展”
幼儿和家长会有焦虑,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也有顾虑。其一,对家长的问题有些无奈。家长对于孩子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家长对孩子的放纵,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性格的变化。对孩子的过分娇惯、溺爱,纵容,使孩子不懂得与他人进行共享。最终导致幼儿性格急躁,不善言谈,害羞,孤僻等特点。以上这种家长的不配合,教师只能无言以对。其二,年轻教师缺乏经验和对策。对于一名新教师,带小班,无疑是一道难关,首先要保证全班孩子安全的同时,又要培养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最关键的是要和形形色色的家长们打交道。对于缺乏经验的部分新教师,即使她们以满腔热情、真诚宽容的心态对待家长,倾其所有,也无法得到家长的认同。面对家长的种种不理解、不配合,老师心力交瘁。其三,幼儿焦虑严重,教师无法对症下药。由于新教师缺乏经验,面对千奇百怪的孩子,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常常为此忙得团团转,还不见成效,同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与焦虑。
针对一部分幼儿入园的系列“焦虑”问题,教师需要分析原因,回归问题的本源。聚焦入园焦虑的“慢适应”,呈现出的样态,进行深入诊断分析和有效“治疗”。让焦虑问题的“错误认知”,往好的方向发展。
二、行进:幼儿入园焦虑“爱”的回应
在幼儿初入园时,我们遇到过许多入园“难关”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观察,及时反思研讨,尝试解决方法,积累相关经验。在应对与磨合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建立已有经验。与幼儿之间建立有效“爱”的信号互动,体会需要和被需要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挑战,用“心”互动,用爱“调温”。
(一)“爱”的感受力——发现
通过实践,教师从细微处发现焦虑幼儿的几种类型。家长和教师应及时发现,作出相应的措施,减少幼儿的焦虑表现。
一是婉约型的幼儿。这类幼儿会把不良情绪藏在心里,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他的“不对劲”。二是自由型的幼儿。他们性格活泼开朗、和陌生人能自来熟。看到有玩具就开心得到处玩,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挥。三是豪放型的幼儿。恨不得全园都能听到他的哭泣声。四是絮叨型的幼儿。表现出边哭边反复问:“我奶奶怎么还不来接我,我要回家……”,只有在家长快来的时候才会好一点。
教师作为专业的育人者,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应有着专业的处理,对幼儿的焦虑行为分类处理。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教师及时发现爱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办法,多维度降低分离焦虑。
(二)“爱”的顿悟力——回应
幼儿在学会、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环境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制造一些“聊点”,找话题跟你拉近距离,这时候的跟进和回应,就是建立师幼关系的最佳契机。
教师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幼儿,进行跟进和回应。对依恋型的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地安慰,这类情绪稳定后,要多指导他们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通过游戏活动使其融入到同伴之中。对于抗拒型的幼儿。教师要转移情绪,可以通过比较特殊的声音,比如,用音乐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或者带他们到户外做游戏等,分散他们的情绪。对孤独型的幼儿。教师可以将他带到私密区里发泄一下自己的小情绪,甚至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将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样,慢慢地幼儿就会由“小别离”到“小欢喜”。
父母不在身边时,教师要努力建立起依恋关系,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增强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增加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在愉悦游戏同时,减少了幼儿对父母的思念,用专业的回应缓解他们的焦虑。
(三)“爱”的作用力——垫高
一师一方法,一班一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这时候,班级教师就会围绕这个关键期,做好班级管理和常规培养,也就是幼儿小班入园适应后的自理能力发展的养成期,我们可以从生活关怀、互动游戏、亲密交流等方面进行关爱,来垫高小班“生活适应”课程的基石。
一是生活关怀。入园当天,大手拉小手,建立“心”友谊。哥哥姐姐大手拉小手一起穿过成长之门,送上爱的抱抱,盖下第一颗“入园纪念章”,从这一刻起,亲爱的宝贝们就正式成为一名幼儿园孩子,孩子们的生命维度开始拓宽,拥有的不再只是父母的爱,开始接纳老师的爱、同伴的爱……信任在陪伴里生根发芽。二是互动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第二次生命。围绕“玩”,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主。户外游戏中,提供一些游戏设施、器材,如“攀爬架”“汽车”等孩子兴趣度较高的器材或游戏材料,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愉悦身心,从而缓解分离焦虑。室内游戏中,根据幼儿兴趣爱好和需要,和幼儿一起布置美观的室内区角,比如,在娃娃家和幼儿一起准备熟悉的床铺、衣物、小厨房等,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熟悉的家的环境,减少了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三是亲密交流。如,在语言区打电话游戏中,幼儿会与自己的好朋友通电话,“喂,丽丽,今天你的衣服真漂亮呀!”“东东,我们一起去滑滑梯吧!”动说结合的游戏模式在活动中逐渐内化为幼儿日常习惯,在这过程中,他们谈到了操作程序。这是幼儿的语言,语言很简单,对于幼儿的发展却很丰富,这也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老师应该把握“哇”时刻。善于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言行和表征,以及运用合理的策略生成新的方法和措施,促进幼儿自主实践“蔓成长”,为幼儿生活成为幼儿永不疲倦的“家”。
教师在幼儿“分离适应期”的长短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在这关键时期,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观察、搜集幼儿的情绪信号,多维度降低分离焦虑,并通过多种行为给予幼儿有效的回应,让“慢适应”回归幼儿的“蔓生长”旋律。
三、求索:幼儿入园焦虑“联”的追寻
养育不是让孩子多好,也不是让孩子多聪明,而是让孩子心智成熟,为了更好地分成长。入园焦虑是幼儿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发展起来的一种情绪。因此,应发挥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三方作用,共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同伴相依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师可为新入园幼儿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比如音乐活动、角色活动等,都能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快乐。既消除了教师与幼儿的陌生感,幼儿也会对新的环境产生新鲜感。比如,小星是班上一名活泼爱笑的女生,比大部分孩子大半岁,一直受到班上老师和孩子欢迎。她主动配合老师活动,平时总像个大姐姐一样关心其它同伴。集体活动时,看见其它孩子不遵守规则,会立即去阻止。在观察过程中,极少看到她和其它孩子发生不愉快,常常有孩子主动找她玩。家长有时会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此时,家长就应鼓励幼儿主动地去与同伴交往,并告诉幼儿:“幼儿园里真好,环境优美,老师亲切,同伴可爱,玩具丰富,比家里好玩多了!”让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幼儿多参加团体游戏、结识新的同伴,建立“心”友谊。
(二)家园相联
充分利用家园“心”沟通,营造“馨”氛围。在面对孩子时,家长也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细致的“心”筹备,让家长在入园准备上从略懂一二到胸有成竹。如,小一班的三位老师,在幼儿园开学前对小班幼儿家庭进行“点对点”式走访,一对一的深入沟通,了解每个幼儿的大体情况,让孩子提前认识三位老师。通过拓展“线上线下双通道”沟通模式,揭开幼儿园“神秘面纱”。当新生入学的当天,孩子们都热情地和三位老师打招呼,一起做游戏。因为提前知道这些孩子的习惯,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在园的第一天,没有一个孩子要吵着回家,大家在一起愉快的度过了第一天。这样的“馨”氛围,让家长真正宽心。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态度,树立亲切、温和的形象,加强和幼儿的“心心互动”。通过家园齐携手,让幼儿园和家庭凝心聚爱,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三)家社相助
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区要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为幼儿缓解入园焦虑尽其所能。因此,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会发生“合力”作用,建设良好的初社会环境,科学安排各类游戏等,以让幼儿有效地缓解入园焦虑,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从而快乐幸福地成长。比如,小区幼儿园的业主老师们,是业主也是老师的角色。疫情当下,社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借助社区平台先进的资源,组织“拍了拍我”系列活动。“拍了拍我的小伙伴”,在社区群里拍一拍我的小伙伴,请孩子们在平台上相互认识,家长带孩子们通过云视频认识玩伴,减少陌生感。“拍了拍我的幼儿园”,业主老师作为幼儿园的缩影,可以通过点对面的互动,开展线上新生家长会,家长和老师进行“心”交流,在线答疑解惑,让家长能从多元化的平台,更直观地认同幼儿园。“拍了拍我的新实践”,社区可以在幼儿入园前的暑假当中,组织各种亲子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相应的生活小知识,同时发展了幼儿同伴交往,增进了亲子关系。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是需要多方力量的鼎力相助,不仅是教师的协助和家长们的密切配合,还要建立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效合一的教育平台。通过这样的干预,至少可以减少他们入园痛苦的煎熬,迈出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结语:入园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一次转折,是所有的孩子必经之路。我们的家长,要做好身心双重准备,冷静、科学地看待孩子的入园焦虑问题,帮助孩子更科学、健康地适应全新的幼儿园生活。我们的教师,要让教育从“活动”走向“人的发展”,聚焦幼儿成长的“慢生活”,放开手让他们在生活实践的“蔓生长”中,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实现入园“软着陆”。
参考文献:
[1]田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姜广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211~212.
[3]刘少英,陈帧,方小兰.梯度入园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缓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9(03):36~38.
[4]冯春春.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与对策[D].武汉:湖北大学,2016.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