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新收获
新入园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俗语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在社会、家庭还是学习生活中,规则意识皆是人们的基本素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这足以证明良好生活习惯对幼儿成长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而作为幼儿社会生活的引领者,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的思想与行为,以科学健康的手段培养新入园小班幼儿的饮食、午睡等习惯。
笔者以真实的幼儿教育经验为依托,从新入园小班幼儿实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行为入手,借助游戏、榜样、故事、玩具等策略和手段,探索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路径,让幼儿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形成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并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新入园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新入园小班幼儿的年龄在3—4岁之间,他们刚刚脱离家长的羽翼,加入到集体生活中,这时他们在饮食、作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而在这一阶段开启生活教育、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价值和意义十分重要,具体可体现在如下几点:
其一,健全幼儿人格品质。新入园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薄弱,他们尚未对集体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在这一时期关注他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引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独立自主、按时作息等习惯,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摆脱对他人的过度依赖,转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品质。同时,当幼儿拥有独立人格品质后,他们也能正确接受外界的信息,学习甄别积极和消极信息的方法,长此以往,他们便能形成守时、诚信、自主、独立的性格模式,其人格品质得以健全。
其二,提升幼儿健康水平。从前文中可知,新入园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都在的3—4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幼儿身心皆处于启蒙发展的阶段,若他们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他们即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个人卫生习惯,谨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细嚼慢咽”等原则,久而久之,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便能得以提升,这对于小班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新入园小班幼儿习惯养成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前文的阐释中可知,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新入园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说教性特征相对明显。部分教师在规范幼儿的习惯时,往往忽略了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利用“可以”“不可以”等类型的语言形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虽能在短时间内规范幼儿的行为,却难以让他们形成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方法不够新颖也是当前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新入园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游戏、故事、玩具等趣味化的形式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将这些趣味化的形式与之结合起来,这也导致现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新入园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策略
(一)借助游戏,初显生活习惯
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趣味化的游戏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在习惯养成教育的初期,以游戏化的方式开启教育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增强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化的游戏,引领幼儿仔细辨析进餐、午睡等阶段的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改善的问题,这样不仅拉近了幼儿与同伴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使他们将规则意识牢牢地印刻在头脑之中。
而教师制定的游戏活动方案、选择的游戏内容,既要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和理解能力,也要契合不同生活场域中的实际要求,为进餐、午睡等不同场域配备专门的游戏活动,以此深化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案例1——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 |
【游戏活动的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让他们在进餐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部姿态。
【游戏活动的流程】排队入场——训练坐姿——有序进餐
1. 排队入场。在进餐之前,以由低到高的身高顺序,引导幼儿排队,并以“火车来了”为主题,赋予“排队”这一行为趣味化的含义,让幼儿自觉排队,培养其顺序意识和公共道德。在教室到食堂的路上,教师采用“我来答答看”的形式,由“火车头”到“火车尾”的顺序,开启趣味问答游戏,选择与小班幼儿认知范围相符合的问题,以此来增强排队入场过程中的趣味性,让幼儿将排队作为一种习惯,比如,教师提出“说出一个蔬菜的名称”,幼儿便可逐一回答问题,幼儿根据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以趣味接龙的方式完成问答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也形成了“不能打断他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2. 训练坐姿。待幼儿到达食堂后,按照“火车来了”中的排序,安排幼儿坐在对应的座位上,而后,利用趣味化的顺口溜,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如:
右手拿勺,左手扶碗,
身体坐直,两腿并拢,
一口饭,一口菜,
宝宝吃得好,干净又安静
在幼儿正式开始进餐之前,教师带领幼儿诵读顺口溜,并按照顺口溜中的提示词,规范自身的动作和形态。
3. 有序进餐。当幼儿掌握正确的进餐动作后,教师为幼儿添餐,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能保持营养均衡,而针对一些挑食的幼儿,可通过激励式的语言,如“一大口,一大口,饭菜吃完了,你高喽,我高喽,大家长高喽”,带动幼儿的进食欲望。
在趣味化游戏的引领下,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习惯,他们也能更为适应幼儿园内的集体生活,将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从而建立起规则化、有序化和合作化的认知体系,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二)榜样引领,培养生活习惯
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会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言语和行为,其中包括吃饭的动作、说话的方式等等,若家长和教师未能认识到幼儿善于模仿的特征,极有可能带给幼儿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应从榜样引领的角度入手,建立家园合作体系,让教师自身和家长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助力和铺路,促使他们形成优秀的习惯。
从幼儿园的视角来看,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这便要求教师将这种依赖性,转化为榜样的力量,从踏入幼儿园之始,教师就应规范自身的习惯和行为,带给幼儿正向的影响。首先,从园外进入到园内之后,教师立刻前往洗手池,耐心细致清洁手部,这时可邀请幼儿围观,让他们掌握正确洗手的技巧,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在用餐时,教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挺直腰板,左手端碗、右手举筷、细嚼慢咽、不挑食、不浪费粮食,而后,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也形成了安静用餐的习惯;最后,在午睡时,教师杜绝一切与他人闲聊的现象,当安顿好幼儿之后,随即躺在床铺上,为幼儿做好表率,从而保证他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入眠。
从家园共育的视角来看,教师也要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内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着重指出幼儿在生活习惯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让家长在家中有意地训练和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家长不仅要在生活上培养幼儿的习惯,还要以文明礼貌的言语和行为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沟通技巧和方法,并正确地表达自身的意愿。
显然,在榜样的引领下,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不断增强,新入园小班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作息、饮食和言语习惯,他们能够准确辨析哪些是优秀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这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故事导向,养成生活习惯
在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中,为了让幼儿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遵循故事导向的原则,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能够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教育目的,教师选择的故事应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这样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可选用“花脸虎打喷嚏”作为素材,具体见“案例2”:
案例2——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花脸虎打喷嚏) |
【教育目的】在趣味故事的引导下,养成“在公共场合打喷嚏要捂住口鼻”的卫生习惯。
【教育重点】引领幼儿自主总结主题,让他们从趣味化故事中提炼信息,以提问和追问的方式,启发幼儿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育流程】讲故事——说故事
1. 讲故事。教师提前熟悉《花脸虎打喷嚏》的情节和内容,了解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将花脸虎傲慢、不礼貌的言语和行为展现出来,并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为幼儿呈现一场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故事会。
2. 说故事。在听故事后,幼儿对故事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你们觉得花脸虎做的对吗?”等简单的问题,将幼儿的关注点集中于“花脸虎”的行为之上,并引导他们回忆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辨析“打喷嚏时应该怎样做?”的行为习惯,进而得出“在公共场所打喷嚏时,应及时捂住自己的口鼻”的结论。
从“案例2”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故事导向法,将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故事之中,幼儿的接受能力明显增强,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还能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为形成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四)利用玩具,规范生活习惯
在一定意义上说,玩具是新入园小班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园内生活还是在家庭生活中,玩具都陪伴了幼儿整个成长过程。而为规范幼儿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从他们最熟悉且最感兴趣的对象出发,利用玩具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带动幼儿主动养成和延续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3——整理习惯养成教育 |
【教育目的】培养幼儿有序整理的习惯和分类意识。
【教育重点】以“五大领域”理念为主,将科学领域、健康领域融合起来,让幼儿在整理中明确玩具的属性和特质,并养成有序摆放物品和自主负责的习惯。
【教育流程】投放材料——组织游戏——有序整理
1. 投放材料。依据新入园小班幼儿的兴趣倾向,教师在游戏区和益智区投放体育类、动物类、娃娃类、汽车类等不同类型的玩具,强化玩具类型的多样性,以此确保活动的顺利展开。
2. 组织游戏。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幼儿与玩具进行亲密接触,通过观察和触摸的方式,了解不同玩具的属性和功能,启发幼儿的分类意识,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做好准备。
3. 有序整理。投放材料和组织游戏这两个环节,皆是此环节的铺垫和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幼儿对于玩具的属性已经有所了解,当幼儿结束游戏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将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玩具,投放在玩具收纳桶之中,比如将娃娃类的玩具放到红色的收纳桶之中,如此类推,直至幼儿完成整理任务。而针对幼儿分类错误的情况,教师也要以温和的形式,及时指正幼儿的错误,以此培养其有序整理的习惯。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玩具为材料,吸引学生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出玩具整理和归纳任务,让他们在触摸、观察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其功能和属性,并在头脑中进行过滤和分析,据此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此种方式,幼儿不仅能够形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习惯,他们还能掌握辨析属性的方法,这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
(五)及时鼓励,强化生活习惯
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激励式的教育形式是达成最佳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和煦的语言和亲切的肢体动作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在强化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激励式的语言和动作,对幼儿的言语和行为进行鼓励,恰当时也可采用物质和精神奖励相融合的方式,针对幼儿表现出的良好习惯进行着重奖励,从而在班级内树立起良好的风气。例如,针对“案例3”中幼儿整理玩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老师来看一看,是哪一个小朋友收拾的最干净!”等启发类的语言形式,激励幼儿主动整合和收集玩具,并在他们整理的过程中,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分类,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小红花、五角星等形式,对幼儿展开激励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良好的习惯具有正向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他们便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建立长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以周、月等为单位,设计阶段性评比活动,记录和展现幼儿的表现,驱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健康的习惯。
结束语
习惯的养成和强化依托于长期的引导和规范,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刚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他们对于集体生活和个体生活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这一阶段,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教师以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故事等方式,启发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并能在良好作息、饮食等习惯的引领下,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在此过程中,针对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教师也要及时采取激励手段,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以此推动其社会性发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