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同模式下的食育课程创新研究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刹住反对食品浪费的歪风,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督,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对餐饮浪费之风,要坚决刹住不放。”饮食习惯塑造性格,3—6 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重视幼儿园的饮食教育建设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尝试以幼儿园食育课程为中心,探索幼儿园食育实践策略,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为孩子提供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制作美食的平台,旨在让孩子拥有体验的乐趣,以食育人,让教育和生命回归纯真的模样,让生活回归本真的健康。
关键词:幼儿园;食育;幼儿;习惯养成
袁隆平爷爷曾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对全世界人民吃饱饭,吃好饭都有着这样的质朴追寻。若食育不从娃娃抓起,我们的孩子只知道桌上白白的是大米饭而不知大米饭来源于一粒粒金黄的谷粒,那一份饮食中的感动与情怀又该“何处安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刹住反对食品浪费的歪风。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督,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对餐饮浪费之风,要坚决刹住不放。”
一、充分挖掘资源,食育课程大开发
食育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更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开发食育课程,让幼儿走进最原始的生活需求,在亲身体验中了解食材、感知食物的纯粹,让食育课程在幼儿园落地生根。
(一)本土特色
合理地开展食育课程,可以着重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资源。以海安特产为例,可以在幼儿园开展独具海安地方民俗文化的美食生活馆,品尝具有海安特色的河豚鱼、豆腐脑、麻虾酱等,都具有海安美食的代表性。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地方特色美食课程中,了解海安地区的小吃,感受海安美食的丰富,传承海安传统特色饮食文化,在舌尖上传承中华美食。
(二)节气特色
借助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充分挖掘食育课程,如《二月二龙抬头》、《清明》、《春播》、《夏至》、《端午》、《中秋》等,引领幼儿解读节气背后的美食。在活动室内可创设各种节气标识,了解24节气对应的食物。幼儿园可根据各个节气调整食谱,对应做应季的美味佳肴,如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感受传统食材文化的魅力,将爱与滋养融于节气体验课程。
(三)德育特色
开设德育特色的食育课程,让孩子更直接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当地民俗,提升他们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如结合当地举办的“农民节”,开展“爱祖国、省粮食、杜绝浪费”“爱心早餐志愿小分队”活动,巧妙融合具有美食特长的家长优势,为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这一创新载体的建立,好处多多、分工负责、全程陪伴,有力地促进了家园的协调,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乐章。大家走上街头,将美食送到民警、环卫工人、空巢老人等手中,从小播下爱的种子,让幼小的孩子们尊重劳动者,富有爱心,热爱生活,把大爱的动力充分给予孩子们。
(四)跨班特色
挖掘节庆资源,幼儿园可以联合家长资源开展跨班的饮食课程。如“亲子年味庙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美食,与大班孩子制作动物点心,与中班孩子制作冰糖葫芦,与小班孩子一起制作棉花糖等。还可以走出园所,融入社会,开展“海安美食一条街”、“海安美食节”等活动,让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将亲子一同制作的冰糖葫芦、动物点心、棉花糖等在小区或者购物街区进行销售,并分时段扮演售货员、购物员等,让幼儿学会大胆表达,在跨班的食育实践活动中讲价,再到付款,将自己购买的收获分享给同伴。跨班的食育课程后,可在线搜集幼儿及家长对本次课程开展的评价,分享食育活动的体会,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食育课程进行探讨,为后期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二、拓展实践课程,食育基地大同建
开辟义工基地、采摘农场、快乐小厨房等,作为食育实践课程基地。引领孩子走进“第二课堂”,亲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食材选择立足于外部特征和自身状况合理地辨别和选择,以及对“食”的操作能力。
(一)种植园地生活体验
结合园所实际,利用室内外自然资源,合理开辟。根据本地土质选择、幼儿兴趣、季节气候等情况,种植合适的蔬菜、瓜果,让幼儿参与耕种、播种,体验农耕实践教育。自主户外实践时,幼儿可以到种植角适时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践,可以将每种植物生长所形成的过程性素材,收集并制作生成个性化二维码,悬挂在种植角,植物有了名牌,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这样孩子们就能最直观的借鉴和学习。还可在自然角做种子发芽实验,让幼儿充分感知植物生长的规律。在种植、养护、生长中,懂得“收获”是需要付出心血的,才能对劳动成果更为珍视。
(二)“我家小厨房”生活体验
幼儿园的食育教育更多在于开餐前,保育老师或幼儿“报菜名”。如何做得深入又有意义,幼儿园可组建“我家小厨房”生活体验室。体验室里配备合适的炊具,精心打造“小厨房”。体验前,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美食制作,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了解简单的食物制作,并制作出力所能及的美食。
幼儿园可以定期向家长征集美食,投票制定出“小厨房”美食计划,打造个性化的美食区。如在“我家小厨房”把握节气更替,开展快乐厨房主题活动。元宵节,学包五彩汤圆子;端午节,学包粽子;中秋节,亲手做月饼等,让孩子真正参与其中。还可把种植园和“我家小厨房”结合起来。在制作美食时,可引导幼儿积极开展角色扮演,如厨师、服务员、美食家等角色,幼儿主动参与制作,自由点评食品,增强饮食教育的实效性,真正体验动手制作食物,感悟一日三餐的食物来之不易。
在这样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幼儿不仅收获到了美食,还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食材亲密接触,全方位的诠释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一次次小小的尝试,饱含了喜悦与幸福,不断成长突破自己,收获生活的美丽印章。
三、线下线上结合,家园同频大融通
人生处处不教育,处处不人生。因此,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多视角、多元融合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幼儿园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食育课程向家庭延伸,建立家园合作的全方位教育新模式。
(一)线下家园食育
1.开展家庭实践
家园同频,不仅在幼儿园里,还得把孩子和家长带进大自然中,利用周末时光带大家开展“宝贝来当家”的食育实践课程,饭菜自己做,碗盘自己摆,做家庭小主人。家长陪伴孩子一同认识食材,提升服务家人的意识,增进亲子感情。
2.举行家园合作展览
亲子一起烹制健康的美食,并配以装饰品布置成展览,或者亲子一起制作属于自己的美食小绘本,孩子们用绘画记录食物的成长变化用表征记录食物产生的故事,然后请家长用文字来解读,我们将孩子制作的食育绘本集结成册,进行幼儿园展览和公众号展播,并请亲子录制与大家分享食物背后的故事。
3.组织家长理念培训
幼儿园可定期在家长群中普及“科学营养,健康饮食”的营养理念,提倡榜样示范,家长以身作则。举办家长营养专题讲座,普及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分享宝贵的食育观念和观点。还可以召开家长膳食会议,请特长家长进行膳食介绍,指导大家食物营养搭配,以及发生疾病时的饮食搭配、科学护理等知识。从小事着手,做到吃饭时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建立资源库
幼儿园可以给每个孩子准备一本食育成长手册,幼儿在园表征食育故事,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每一次参与食育课程的过程和经历。老师加以解读,每周带回家请家长再为幼儿的食育课程进行点评,提出建议和好的做法,促食育资源库往深处发展。
(二)线上家园食育
1.借助互联网,直观体验劳动
通过养殖、种植等多媒体平台,让孩子对食物来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可以让孩子通过模拟动画软件,直观地参与到种植、施肥、浇水、打药等过程中,亲身熟悉整个种植劳动过程。还可以结合互联网+教学形式,借助图片、视频和故事,播放食育动画,展示垃圾食品的制作过程,让幼儿认识它的危害性,远离垃圾食品。
2.借助家长群,共享食育理念
开设在线家长食育讲堂、食谱播报、热线咨询等,通过微信、QQ群分享食谱、营养、功效,分享食育理念,随时解疑释惑。教师通过家长群推送每周食育课程,及时向家长普及简单的食育知识,提示家长做好“指导幼儿自己在家用餐、家长不喂食”等食育方面的指导。同时,一日三餐及相关营养认知可在微信群中发布,在家园合作中开展饮食、教育等方面的介入,促进幼儿健康、自主发展,并拓宽家长的食育理念。
3.借助在线平台,提升饮食习惯
借助多媒体,让孩子和家长学习提升食育方面的相关内容。如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平台》“细嚼慢咽”安全教育短片中,孩子们的真实故事,就能形象直观地加深孩子们的印象,让他们懂得进餐要细嚼慢噎的重要性;在《科学饮食身体棒》中,通过安全教育短片,让幼儿了解到挑食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很多危害,让幼儿从小养成科学、健康的良好饮食习惯,从娃娃抓起,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质。
幼儿园开设食育教育,滋养了孩子的善良和本真,成就了老师的快乐之旅,助力了家长的本色与回归,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与提高,带动了社区及周边幼教观念的更新。以游戏为主的“食育研究”,是亲近“最本真的”的最幸福途径。和孩子一起亲近自然,让孩子爱上生活,让教育回归它本来的本质;让幼儿走进生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使课程的内涵真正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1]张秋萍 .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 , 2018(08).
[2]何香 . 幼儿园体验式食育课程的探索[J]. 中外交流 , 2019(16).
[3]韦泽妮 .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施策略[J] . 广西教育 , 2019(4).
[4]张秋萍 .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 . 学前教育研究 , 2018(8) .
[5]蒋行亚 . 在幼儿园中开展食育的建设[J] .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 2019(2)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