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材料及投放研究
引言:创设数学区域的活动是教师开展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以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等为主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的活动。在开展数学区域活动时,如果教师要充分体现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就需要合理投放和管理区域材料。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之于中班幼儿的区域数学活动,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幼儿成长的载体。因此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教师可以他们为中心,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创设活动的视角,让他们愿意主动去理解和探索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投放材料
对于数学区域的材料投放教师要遵循幼儿年龄的特点,同时还要对准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师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儿童立场,所投放的游戏材料要能让他们玩得起来,要能符合他们认知的特点。当前在数学区域的材料投放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将小班、中班与大班幼儿需要的游戏材料都放在一起,任由幼儿自由地选择,这其实不能精准地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因为数学的学习要符合一定的认知规律,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幼儿在数学领域需要发展的一个重要能力。一般来说,幼儿在小班的时候,他们需要认识的物体形状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到了中班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图形比如梯形、椭圆形。假如将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这些立体图形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等图形之前投放,势必给幼儿造成误导,不符合认知发展顺序。因此教师不能不假思索地投放一些与中班幼儿龄特点不想符合的数学材料。因此在中班幼儿的数学区域教师可投放一些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教师先是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跟这些是一样的。比如说圆形,幼儿就想到了吃饭的碗、天上的月亮、口袋里的饼干。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具备将生活与游戏连接起来的能力,他们能将数学简单地与生活相融。再接着教师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些形状进行拼凑,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选择能力,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他们能依据自己的体验,想象出一个混合型的图案来。同样地,中班幼儿也具备了一定的创造力,他们在有些方面可以不需要教师的示范就能创新出一个新的“作品”来。比如有一幼儿先是在桌上摆放了一个圆形的图案,接着在圆形的下面摆放了一个正方形的图案,再接着摆放了两个长长的长方形的图案。不用说,幼儿依据自己的想象就将摆出了一个人的图案。在这个幼儿创设的图案基础上,别的幼儿想到了还可以加两个三角形以充当脚。
可见当教师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教育的目的去投放材料,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不能单方面以自己的预测去投放材料,要去了解幼儿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于中班幼儿的教师来说,还要了解幼儿在小班的材料的投放情况。教师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改变材料投放的内容,以让他们获得适切的生长。当教师投放的材料正好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就能将材料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进而也将自己在数学游戏上的潜力展现出来。
二、分层次投放材料,满足不同操作层次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教师在数学区域的材料投放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多层次投放材料首先体现在目标上的分层,就是将游戏活动分成不同的目标,在每个目标中投放不一样的材料。其次体现在材料上的分层,教师可将材料分成不同的类别,以让幼儿更方便地选择,也让教师更清晰地看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比如说教师可以将数学区域的材料分为低结构材料与高结构材料。最后体现在幼儿上的分层,教师可依据幼儿日常不同的表现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将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分成一组以激发他们更强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学认知。同样地教师也将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分成一组,教师给他们示范,敦促他们慢慢养成动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他们在数学上的认知水平。对幼儿的分层能让材料的投放更精准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如教师需要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就可能多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以给他们充分建构的空间。
以一次建构钟表的活动为例,教师在材料投放区投放足够的笔、纸、指针,让他们做一个钟表,在做钟表的过程中感知数学。首先教师在活动目标上分层,教师设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幼儿要能将不同长短的三个指针选出来。教师设定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能将指针按照一定的顺序叠好,同时做出一个钟表来。教师设定的第三个目标就是要让幼儿知晓在指针转动的过程中时针、分针与秒针是如何变化的。其次教师在投放材料上分层,教师将纸片放在边,将不同长短的指针放在另外一边。最后教师在学生上分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让他们将纸片剪成钟表的模样,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现成的圆形的纸片;同样地,教师也不是直接给他们不同长短的指针,而是让他们自己将一样长的指针进行修剪。经过这样的分层每个幼儿都获得了生长,在第一个目标中有些幼儿不认识事物的长短,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就得到锻炼。显然地,教师在投放时是有意地将三种指针放在一起,以给幼儿认识事物长短的能力。在第二个目标中幼儿就需要将不同的材料组装起来,这其实是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在第二个目标中,教师投放的材料又是不一样的,动手能力强的幼儿选择的材料更粗放些,更具挑战性。在第三个目标中就是培养幼儿一定的数学认知,时针走一圈表示什么,分针走一圈又表示什么,同时还有秒针走一圈表示什么,让幼儿在游戏中对时针、分针、秒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它们背后代表的时、分、秒有一个粗略的认知。对于第三个目标其实就是落实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状况。一言以蔽之,分层投放材料给幼儿在数学游戏中更多施展的空间。
三、材料投放趣味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当前在数学区域的活动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给幼儿投放的材料缺乏趣味性,幼儿不是很喜欢,进而也就提不起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甚者中中班的数学区域活动中还出现活动“小学化”的倾向,即,教师省去一些趣味的游戏环节,直接教授数学上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游戏投放上要改变这样局面,要充分了解幼儿,要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他们的趣味是什么,进而投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当幼儿对投放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就愿意参与其中,走进游戏的情境中,探究更多数学的奥秘来。
一次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家访的过程中发现好几个幼儿在家里都喜欢将家里麻将里的骰子拿出来玩,他们有时候一个人玩,有时候跟父母玩。其实掷骰子比大小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同时也是提升幼儿数学认知有用的方式。因此教师就在班上开展了掷骰子、制骰子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给幼儿投放一些材料,橡皮泥、小刀、铅笔等,让他们学着做骰子。幼儿先将橡皮泥用小刀切成小正方体的模样,同时再在小正方体上用铅笔点上不同的点,从一个点到六个点。当骰子做好之后,他们就可以玩比大小的游戏。每投掷一次骰子,幼儿会趴着数骰子上的点,谁投掷的骰子朝上的点多一些,谁就赢了比赛。教师将比赛升级,让幼儿将两个骰子一起投掷,这就需要多投放一些橡皮泥,同时还要投放一些用于记录的本。幼儿将一个骰子投掷的结果在纸上用圆圈表述出来,接着在后面加上另外一个骰子投掷的结果。大多中班幼儿能说出结果在10以内的数字相加,但对于骰子上出现的两个6,他们通过画圈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最后的结果。如果另外一个幼儿投掷的结果是5与6,他们会在记录时少画一个圈。可见通过有趣的游戏幼儿不但获得快乐的体验,他们也获得直观的数学学习的体验。因此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基于儿童的视角,要从他们的情感与认知需要出发,尽可能地投放他们喜欢的材料,进而提升游戏的参与度。
四、材料投放生活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师在数学区域投放的材料要生活化,要能给幼儿以亲切感。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投放材料的总类。当生活化的材料进入幼儿的视线,他们就更容易让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即,他们在感知、体验和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同时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认识单数与双数是数学区域游戏的一个主题,教师要通过创建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地探索单数和双数,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给幼儿投放了生活中常见的各式饮料瓶的盖子,它们颜色各异,有大有小。教师先是在讲台上摆上黑色的瓶盖,接着摆上白色的瓶盖,再接着摆上黑色的瓶盖。教师让幼儿接着摆弄下去。他们就到材料投放区选择黑盖与白盖摆弄起来,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渐渐地掌握了排列的规律。同样地教师说假如黑色的瓶盖代表单数,那么白色的瓶盖代表什么呢。再接着教师告诉幼儿从教室前到教室后一共坐着六排幼儿,如果在单排的桌上放一个黑色的瓶盖,双排放一个白色的瓶盖应该怎样去放。这其实就是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单数与双数。接着教师在材料投放区投入许多车牌号的模型,这也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 教师让幼儿将车牌号尾数是单数的放到双排的幼儿的桌上,将尾数是双数的放在单排的幼儿的桌上。教师投放的材料基于生活,幼儿饶有兴趣地摆弄着,他们对单数双数的认识也就深刻了。再接着教师投放机器人的脚、手、头、耳朵等部件,让幼儿在机器人的躯干上加上这些器官。教师要求他们在领取材料的时候要一次性地领回去。这时候他们就需要记住人体的哪些器官是单数、哪些是双数。可见幼儿通过生活化的操作材料,使抽象的数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幼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初步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结束语:中班幼儿数学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对接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以让他们尝试借助具体的材料持续地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选择的材料与投放的方式要能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帮助和引导他们喜欢数学,从而在多样的材料中、丰富的操作中提高数学的认知与能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选择与投放的材料要能进一步引发他们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欲望。当中班幼儿接触到适宜的、合理的材料,他们的数学思维会逐步地形成与发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