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承载文化自性 课程彰显育人内涵
以秋“收”冬“藏”为例开展项目化课程
【摘要】《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儿童的发现者、儿童学习机会的捍卫者、课程的共建者。我园运用节气课程来彰显育人内涵,本次以秋“收”冬“藏”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关键词】项目化 节气课程 秋收冬藏
一、一个烦恼 寻求项目的起点
晨间活动时,大班孩子们正在像往常一样照料自然角,竣竣的一句“南瓜坏掉了”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孩子们开始认真观察自然角的各种秋天的水果蔬菜。结果找到了很多坏掉的食物。食物为什么会坏掉?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储藏呢?眼下的烦恼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教师敏感地捕捉了这一信息,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以儿童为本,展开了以“秋收冬藏”为主题的一系列项目化课程。
二、一个发现 关注研究的基点
那很多人会质疑,幼儿在不加干预的游戏中能发展吗?游戏发展了他们哪些方面?除了技能的发展还有什么?那我们接着来看看孩子们的发现,关注他们的基点,努力成为儿童学习机会的捍卫者。
(一)项目前活动
成立项目学习小组,根据孩子的问题——食物是怎么坏掉的?有什么储藏办法呢?成立了“秋收冬藏”项目课程小组,以“大带小”的形式共同踏上了寻找储存食物方法之旅。利用周末的时间,孩子们去到农村、超市、路边等各个地方寻找储存食物的方法。《纲要》中指出家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有利于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二)项目化学习谈话活动
冬藏方法大调查——除了身边能找到的储存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呢?孩子们把问题使用录音功能生成问卷星。他们还围绕不同问题,形成小组,自主分工合作,上网查阅资料。通过搜索,他们发现出了三种储存方法,根据不同食材,他们尝试制作并完成了自己的手绘调查表,并带到幼儿园向同伴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分享,孩子们发现了粮仓、腌制、风干等各种方法,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实际的操作让孩子们对食物储存过程积累了初步认识和经验,将寻找储存方法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拓展学习。在提问和验证环节,引导幼儿根据食物发霉的特征进行描述,提升经验。现场连线专家,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化静为动,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
(三)项目化实践活动
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点,以制作冬藏作物为实践,分别成立了:1.腌制组;2.晒干/风干组;3窖藏组,我重点阐述一下腌制组的实践活动:
1.腌制那些事儿
小雪节气风俗的谈话中,孩子们对腊肉产生了兴趣。这个肉我没见过,看起来很硬;这是腌制过的肉;为什么要腌肉?这个话题,激起了孩子们兴趣,这个哪里会卖呢?超市和菜场有。于是,孩子们商量着放学后去找一找!
(1)前期准备
孩子们来到菜场,寻找腌制食品。腌制食品在哪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咸肉、香肠、扁尖、酱瓜,好多腌制食品呀!除了我们找到的蔬菜和肉,还有哪些食物可以腌制储存呢?豆腐做成豆腐乳,可以放很久;晒干的草莓也可以做成草莓酱,放很久的番茄做成番茄酱。孩子们结合已有经验,给了我们不少惊喜!我们也来腌一腌吧!腌什么?怎么腌?回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商量一下吧!
(2)来园分享
想腌制的食物好多呀,一起来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吧!根据孩子们的分享介绍,我们进行了投票统计,归纳如下:黄瓜8票、白菜17票、3票萝卜、鱼2票,最终黄瓜和白菜脱颖而出,我们决定腌黄瓜和泡菜!
(3)分组商讨
怎么腌?需要哪些工具和食材呢?孩子们回忆了调查表中的材料和做法,根据孩子们的表征,我们再次进行了归纳整理,一来加深他们对食材和制作流程的印象,二来为接下来的腌制活动做充分准备。
(4)经验总结
孩子们在尝试中发现了很多的腌制的小技巧:a.玻璃罐里面要干干净净的,不然会有细菌;b.放盐的时候要把盆里的菜的每个地方都洒到;c.调料放好后要用手挤一挤,把水挤出来,挤出水的菜用手装进罐子里,然后用手把菜按平,最后把闻起来酸酸辣辣的水倒进罐子里。(孩子们还能说出:挤脱水,这个专业词语,真的很了不起,说明在经验积累中,孩子们和家长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实战经验),等有机会,孩子们说还想尝试腌制鱼和鸭蛋。最后,孩子们还知道了:腌制食物虽然美味,但不能多吃哦!至此,我们关于“腌制的那些事儿”就告一段落啦!
生活即教育,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这样的教育契机,把机会留给孩子。作为一种古老的贮藏方式,腌制菜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孩子们从了解腌制菜故事、到体验腌制菜的全过程,在不断探究、实践中,收集材料、投入劳作、期盼、分享……融入节气的文化中,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在体验中收获。
2.晒干/风干组
风干组的几个好朋友一起相约到钱钱老家,参观了爷爷奶奶亲手制作的各种晒干制物。火红的辣椒,绿油油的青萝卜、黄澄澄的地瓜条……时间和阳光把它们的脸上吹得皱巴巴,可是也留下了特别的味道。接着,在教室旁的自然角,是一个天然的阳光房。切成片的紫薯、削好皮的柿子、柠檬、辣椒、煮熟的红薯,孩子们找来了各式的竹编篮,装盘完成后,放到了阳光房。小小的眼睛里,是对这份特别风味的期待。
3.窖藏组
哪里有地窖呢?孩子们来到了钱钱的老家。钱钱爷爷向小朋友介绍了地窖,他们向爷爷提出了好多问题。孩子们的问题真多呀:这个地窖长得像个小山坡,是用泥土堆起来的。这个地窖里面放了什么东西呢?爷爷一一解答:放了红薯、芋头、萝卜。它们怕冷,所以放到地底下去,等到明年春天暖和起来的时候,再把它挖出来种到地里去。为什么地窖的土坡上面有一个管子竖在那里呢?爷爷给出了答案:因为红薯是植物,植物需要呼吸,所以这个管子是留给它呼吸用的。
于是,孩子们带上手套,借来小锹,在田里选了一块地,就嘿咻嘿咻地开始干活了!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把作品拍成图片和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抖音等平台,甚至复制链接形成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利用此类互联网技术的学习,真正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并积累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真正实现了智能社会共享化。
三、一种优化 聚焦研究的路径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的进程发展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因此,在研究的路径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反复调整和优化。
1.借助希沃白板网络图,带领幼儿梳理储存食物的方法,擦除蒙层的方式增添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多媒体操作环节优化活动,利用平板希沃软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经验进行拖动,寻找食物适合的储存方法,并形成二维码方便同伴扫码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和经验。
3.多学科融合,促进幼儿能力全面发展。
利用自然角发现蔬果坏掉的视频,引导幼儿回顾经验,发现食物坏掉的现象,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希沃白板投屏功能辅助幼儿大胆介绍自己找到的储存方法,同时便于其他幼儿共享经验。白板操作,找到食物对应的储存办法。利用希沃白板拖动、克隆等功能,观察食物的不同特征,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从常见食物中进行观察、比较,最终根据其不同的特征进行储存方法的分类。教师总结,提升情感。古人的智慧给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孩子们了解方法却不知道由来,讨论过后,孩子们感受古人储存食物的智慧,将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多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幼儿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全面发展。
四、一份收获 追逐成果的显现
整个项目活动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满足于幼儿需求,充分发挥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教学,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同时也提升了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避免了形式主义。
1.孩子的收获
(1)举行“冬藏风味展”
孩子们布置了自己的冬藏风味展,这个风味展建立得非常成功,孩子们收集各种果蔬冬藏的方法,将制作的成果铺设展示,举行“冬藏风味展”,在这过程中幼儿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将晒干的食物与腌菜分区铺设,给腌菜罐子制作标记,并邀请父母闻一闻、尝一尝,谈一谈、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幼儿自主学习中教师只要搭建支架,孩子的潜能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
(2)孩子们会学习了
在活动后,我们都会为幼儿提供反思的机会,可以是小组围聚在现场分享,亦或者一体机照片、视频集体分享,还可以鼓励幼儿表征成游戏故事讲述。幼儿在反思时会去思考自己和别人在游戏中的发现和想法,在反思中梳理提升整合解决经验,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助力孩子的厚成长。
2.老师的收获
那么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呢?又能收获什么呢?我觉得,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观察倾听幼儿以及与幼儿的互动对话上。
(1)在行动上
教师秉承最大程度的放手和最小程度的介入,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于是学习退后,等候孩子的成长,为儿童创设宽松且安全的心理氛围,让他们能够自发投入到复杂的概念认知、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之中,体验挑战失败或战胜自我的情感。
(2)在课程中
我的儿童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最初的期盼“有形”到聆听儿童的想法,发现儿童的发现,在不断了解和发现儿童中建立起对儿童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正确的儿童观,我和孩子彼此理解、信赖,互动互学,共同成长。
五、一份坚持 站在未来的“风口”
本次项目结束后,我们小组成员也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归纳了几点如下:在本次项目活动中我们将教学与课程相融合,发挥了多媒体在课程游戏化的作用,与当下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相呼应。
万象“耕”新不负春,盼望着,春终于归来了。近期,我们尝试通过调查问卷,征集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意见,一起规划了一系列的春日活动,如:寻春之色、尝春之味、探春之密等等,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以亲子春耕、春种、春游为切入点,在春夏秋冬的更替交换中,用丰厚的专业能力去守候孩子的成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