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班科学探究活动:磁铁的秘密
活动的产生
磁性黑板上的磁铁是孩子们走过时忍不住摸一摸的东西。教师观察到便在科学区投放了新材料: 磁铁。
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机会释放 ……
行为记录:
小玉米将 4 个磁铁同色相对套入木头桩中,左手平托住木头桩,右手握住木头桩的边缘,上下晃动, 20 次后, 小玉米的身体微微转向遥遥, 遥遥不理小玉米。约 5 分钟后, 小玉米将磁铁套到木头桩上, 左手 握住木头桩,在桌面上向左平移,臣臣说: “我们是外星人。”小玉米接着说:“我们是外星人。”在桌面上 左右移动木头桩。臣臣:“3、2、1,发射, 唉呀,走不了了。”小玉米: “你不来那我们就不等你啦。”她
把木头桩向右侧大幅度移动。
教师评价
1. 《指南》中科学探究子目标中提到: 小班幼儿末期能“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体”。在
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好奇地摆弄磁铁, 这说明本班的孩子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欲望。
2.幼儿在游戏中展现了表征思维和想象。——小玉米使用木桩与磁铁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目 的行为。臣臣却将小玉米随手无意组成的物品想象成“宇宙飞船”,并把自己想象成“外星人”;小玉米也 高兴地附合说:“我们是外星人”;这说明臣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臣臣将小玉米玩磁铁的行为视为一种象 征性游戏, 而小玉米也参与了臣臣发起的象征性游戏。在象征性游戏中,臣臣、小玉米能够按照自己的感 受和体验,把不在眼前的、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外星人、宇宙飞船作为“表象”回忆起来,并且以一种“假 装的”方式(套到木头桩上的磁铁)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表征出来; 象征性游戏既以表征思维为基础,同 时又是表征思维的最初形式。表征思维通过表征在实际情景中不存在的事物, 可以帮助幼儿的思维摆脱具
体情景的束缚,促进幼儿使用符号,继而掌握文字、数字等符号。
3.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意愿, 并出现了社会交往互动。如小玉米寻求与遥遥的互动, 遥遥没有回应。小玉米又与臣臣一同围绕外星人游戏主题游戏。 ——小玉米第一个拿起磁铁玩耍, 但小玉 米玩耍磁铁的目的看来是为了吸引遥遥的注意, 这说明小玉米有了社会交往的意愿。小玉米没有引起遥遥 的注意, 只好独自一人玩磁铁;臣臣对小玉米主动说:“我们是外星人”,小玉米立即与臣臣进行双向互动,
这说明臣臣也被磁铁吸引住了,而且臣臣更喜欢与人交往,臣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
反思与研讨
王志明老师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将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 A 阶段(“瞎忙阶段”)。在 A 阶段,幼儿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无目的的摆弄物体。在幼儿刚接触材料时, 并不 了解材料的性质、特点、功用、原理等属性,对材料的摆弄也没有明确的目的,与其说他们在探索,还不
如说是在‘瞎忙’。因此,教师推断幼儿玩耍磁铁,正处于对物体的无目的的摆弄阶段、“瞎忙阶段”。
642
可是在磁铁游戏后期,幼儿与磁铁的关系却越来越远, 他们表现出的不是探究磁铁内在的磁性, 而是 用磁铁做起了“宇宙飞船发射”、“外星人”的游戏,将磁铁视作讨小伙伴喜欢的共同玩具;幼儿的行为过 程完全超出了教师预设的情况。教师开始思考、讨论: “游戏与材料的关系越发疏远时, 需不需要教师的 介入,又该如何介入呢?”教研组内讨论的结果不尽相同。一位教师提出: “我们是否可以在环境支持方面
给幼儿一些隐性的引导,让孩子在充分摆弄探索磁铁后, 尝试带着目的去探索?”
彭小元老师在《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中说: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远远低于集体教 学,但并不代表教师不需要进行指导, 而是这种指导更间接、更隐性。”——彭小元老师的意见给了教研
组很大的启发,教研组最后一致同意: 在环境支持方面给幼儿一些隐性的引导。
调整与改进
教师制作了提示牌。提示牌用图画的方式标识出一个问句: “磁铁可以吸住什么呢?”
第一次活动
在提示牌的出现下, 孩子操作材料时有了明显的兴趣倾向。
他们拿着磁铁,走到教室内其他地方, 探索磁铁能吸住何种物体。
阳阳用磁铁在小沙发的绿色布上蹭, 说:“这个磁铁吸不住!”接着他蹲在地上,盯了小沙发的底座约 3 秒, 接着拿出磁铁放到了小沙发的铝制底座上。磁铁被吸住了。阳阳眼睛瞪大高兴地说:“这个磁铁可以 吸住!太神奇了吧!”臣臣用磁铁去吸纸片,说: “这个磁铁吸不住!”接着臣臣用磁铁去吸塑料瓶盖,说: “这个磁铁吸不住!”臣臣又用磁铁去吸积木,说: “这个磁铁还是吸不住!怎么回事呀? ”臣臣用磁铁去
吸硬币,硬币一下子就跳到磁铁上面来了,臣臣高兴地说: “这个磁铁可以吸住!”
教师评价:
1.《指南》中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子目标中提到在小班幼儿末期,在感知方面:幼儿要“能够用多种 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 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在教师摆出提示牌后,幼儿纷纷按照提示牌上的 问句用磁铁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幼儿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视觉、触觉去尝试,并且关注到磁
铁能否吸住的结果。这说明此次活动基本达到了《指南》中提出的小班幼儿感知方面的目标。
2.王志明所言的“探究阶段”,表现为尝试性地摆弄物体。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操作,不 断尝试性摆弄磁铁,不断尝试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这说明此次活动已经从“瞎忙阶段”升级进入“探究
阶段”。
教师反思
当科学内容物化为幼儿可操作可视的环境和材料,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时,幼儿比之前放任不管 时更专注了。可见隐形的环境对幼儿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这也说明幼儿具有较强的跟随性与敏锐的观察
力,他们可以迅速发现隐形环境中的问句,并跟随问句展开探究活动。
第二次活动
区域活动中,小玉米尝试隔着纸板吸回形针。
教师顺应孩子的兴趣,及时补充提示板,图画显示出一个问句:“磁铁可以隔着什么吸住回形针呢?”
小玉米将回形针放到纸盒的上面,用磁铁在纸盒下方移动。持续了约 10 秒。接着将磁铁和回形针隔 着洗衣液瓶尝试能否吸住。没有成功。她用右手打开纸盒。左手拿起一个回形针,放在纸盒内部里,右手
拿起一个圆环磁铁,在纸盒的下方左右移动,左手捏住纸盒的侧边,移动磁铁时,回形针也跟着移动。她
643
笑着说: “回形针在走迷宫了!”臣臣盯着小玉米约 3 秒。教师提问: “为什么纸盒合起来的时候磁铁吸不 住,打开了却能吸住呢? ”臣臣拿起另外一个纸盒尝试后说:“因为磁铁有磁力, 它与回形针之间有一根
线,才让他们吸住了。当中间隔着的材料太厚时,这根线就断了。”
教师评价
1.儿童朴素理论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的非正式、非科学的理论和解释。在厚纸盒无法
使磁铁吸住铁的东西问题上, 臣臣理解为磁力线断了,这体现了儿童朴素理论。
2.幼儿调动了生活经验。如幼儿有了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的前期经验,这为探究磁铁的穿透性提供了
有效的基础。
3.小班幼儿具有一定的直觉行动思维。如教师提问问题时,臣臣将纸盒拿起操作后才回答原因。
4.幼儿具有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在活动开始时,小玉米迅速地拿起一个纸盒开始
探究,在初次尝试纸盒没有成功时,她转换目标后再次尝试。
调整与改进
教师制作了新的提示牌。提示牌用图画的方式标识出一个新的问句: “磁铁可以吸住哪些东西? 磁铁
不能吸住哪些东西? 请小朋友把磁铁可以吸住的东西,与磁铁不能吸住的东西分开”。
第三次活动
孩子们看到提示牌后,果然动起手来,对“磁铁可以吸住的东西”与“磁铁不能吸住东西”进行分类。 阳阳把小沙发的绿色布放在一边, 说:“这是磁铁不能吸住的东西!”把小沙发的铝制底座倒翻过来,说: “这是磁铁可以吸住的东西!”臣臣把纸片、塑料瓶盖、积木放在左边,说: “这些都是磁铁不能吸住的东 西!”把硬币放在右边,说: “这是磁铁可以吸住的东西!”小玉米把回形针放在一边,说:“这是磁铁可以
吸住的东西!”把纸盒放在另一边,说: “这是磁铁不能吸住的东西!”
教师评价
1.《指南》中“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子目标中提到, 在小班幼儿末期,幼儿应具有一定的分类能力, “幼儿要学会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归入一类的分类方法。”——在这次活动中, 幼儿将非磁性材料(包括小沙发的绿色布、纸片、塑料瓶盖、积木、纸盒)与磁性材料(包括小沙发的铝 制底座、硬币、回形针)准确地区分开来,说明幼儿已经掌握了分类方法, 达到了《指南》中提出的小班
幼儿分类方面的目标。
2.幼儿积极参与了分类活动,并表现了一定的探索热情。如阳阳、臣臣、小玉米在将磁性材料与非磁
性材料区分开来时, 嗓门一个比一个大(在孩子的眼中, 这就好比发现了新大陆)。
教师反思
幼儿在“磁铁的秘密”探究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了磁性相关的经验。在 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幼儿预测、分类、初步验证、归纳等探究能力,同时幼儿开启了初步的社会交往,能调 节矛盾,解决问题。今后的探究中,磁铁的磁性还有诸多的秘密等待着孩子们去发现。这又会是一次神奇
的探索之旅 ……
用户登录